台湾人为何敬郑成功如神?看清施琅争议背后的两岸人心密码 若问台湾街头哪尊历史人物雕像香火最盛,答案绝不会是明清帝王,而是身披战甲、目眺大陆的郑成功。 在台南延平郡王祠,常年有民众自发供奉鲜花素果;每逢诞辰,从企业家到普通百姓,都会带着虔诚前来祭拜。这位300多年前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早已超越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台湾同胞心中“守护家园”的精神图腾。 可让人费解的是,同样与台湾历史紧密相关的施琅,却始终处于争议漩涡,甚至被不少台湾同胞视为“背叛者”。这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藏着远比历史课本更复杂的两岸情感联结。 很多人只知郑成功“开辟荆榛逐荷夷”,却未必清楚他为何能成为跨越海峡的精神符号。 1661年,荷兰殖民者在热兰遮城竖起白旗,郑成功不仅终结了欧洲人在东亚的首个殖民据点,更开创了台湾开发的新纪元。他带着数万军民渡海而来,不仅带来大陆的农耕技术、儒家文化,更在台湾建立“府县制”,让这片“化外之地”首次纳入中原文明的治理体系。 更关键的是,郑成功始终以“大明延平王”自居,即便退守台湾,也从未放弃“复明”的理想。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忠,恰是中国人最推崇的精神内核。 郑经的存在,让这份精神有了传承的温度。 如今翻开台南古档案,还能看到郑经时期台湾的繁荣景象:他延续父亲的政策,鼓励大陆移民开垦台湾中部平原,建立“屯田制度”让百姓安居乐业;在文化上,他兴建孔庙、设立学校,让儒家经典首次在台湾系统性传播。 顾诚先生研究南明史时,特别提到郑经那首《悲中原未复》,“不斩楼兰誓不休”的诗句,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他对故土的牵挂。正是这种“守土有责、怀乡念国”的传承,让郑成功父子在台湾民众心中筑起一道“精神长城”。他们不是外来的统治者,而是带着同胞共同建设家园的“开拓者”。 当历史车轮驶入康熙年间,施琅的出现让这段历史有了争议的裂痕。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攻克台湾,结束郑氏政权的统治,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他确实实现了清朝对台湾的正式管辖。但在台湾民众的记忆里,施琅的身份始终尴尬:他早年追随郑成功,后因家族恩怨叛投清朝,最终以“征讨者”的身份回到台湾。 更让台湾同胞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影视作品为凸显施琅的“功绩”,刻意淡化他的叛将经历,甚至贬低郑成功父子的抗清事迹。这种对历史的片面解读,无疑刺痛了台湾民众心中的“郑成功情结”。 前几年,一位长期从事两岸交流的台湾同胞曾私下感慨:“在台湾争取人心,喊再多口号,不如提一次郑成功。” 这句话道出一个被忽视的真相:郑成功早已不是单纯的历史人物,而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载体。他身上“抗击外来侵略、守护家园故土”的精神,既符合大陆对民族英雄的定义,也契合台湾民众对“家园守护者”的认同。 可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为追求戏剧冲突,要么将郑成功塑造成“割据势力”,要么把施琅包装成“统一英雄”。这种扭曲历史的做法,不仅让台湾同胞反感,更在两岸之间制造不必要的情感隔阂。 其实,看待郑成功与施琅的争议,最关键是尊重历史事实,更要理解背后的情感逻辑。 郑成功父子的功绩,在于国家分裂、外侮入侵的年代,守住台湾这片故土,保住中华文明在台湾的传承;施琅的作用,在于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避免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裂。 但无论如何,都不该用一方否定另一方,尤其是不能为抬高施琅,就贬低郑成功父子在台湾民众心中的地位。毕竟,两岸统一不仅是领土的统一,更是人心的统一;而人心的凝聚,离不开对共同历史记忆的尊重。 如今站在台南延平郡王祠前,看着香火缭绕中的郑成功雕像,总能想起一句话:“历史是有温度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图腾。” 对于两岸同胞来说,郑成功就是这样一个图腾。他提醒我们,两岸同根同源,守护共同的家园,传承共同的文化,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那些试图用片面解读割裂历史、伤害同胞情感的做法,终究会被历史和人心所否定。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求道
清朝入关统一全国并非“外侮入侵”,统一台湾也是为了结束分裂。因为清朝本身就来自于明朝内部,何来“入侵”一说?台湾本来自汉代就与中原往来,接受中原统治,在清朝更是进一步设省置于中央管理之下。在当下台湾内部存在分裂势力的情况下,强调历史上的统一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