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妥了?美国放弃对华加征100%关税,道理很简单,加不起,中方算准美国底牌出尽,没有继续胡闹的资本了。 最近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经贸谈判落下帷幕,最受关注的消息就是美国说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 100% 关税。 这事儿不是突然发生的,得从美国之前的一系列操作说起。 早在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就放话,说因为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要从 11 月 1 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 100% 的惩罚性关税,这相当于把贸易战的强度拉到了三倍。 当时不少人都担心全球供应链要被搅乱,没想到才过没多久,美国就主动松口了。 美国会服软,根源还是自己的日子太难过。 农产品是一方面,美国大豆农民快愁白了头。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大豆库存已经飙到 980 万吨的历史最高点,全国滞销的大豆更是达到 4200 万吨,现货价格跌到了 200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早就跌破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线。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没了,从今年 5 月开始,中国就没再从美国买过一粒大豆,这种 “零进口” 状态是近七年来头一回。 美国农民试着找其他国家接盘,去孟加拉国签了点订单,还去尼日利亚推销,但这些国家的需求量根本不够看,比如全球第二大大豆进口国日本,一年也就买 300 万吨,还不到中国一个月需求的三分之一。 农产品滞销的同时,美国政府还在 “停摆”。 从 10 月 1 日开始,联邦政府因为两党拨款谈不拢关门,到谈判那时候已经持续 25天,目前依旧在持续中,超过 75 万名联邦雇员要么被迫休假,要么得无薪上班,很多人付不起房贷,只能去食品银行排队领救济。 雪上加霜的是,欧洲一家评级机构还把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 “AA” 降到了 “AA-”,说美国国债太高,政府治理水平在下降。 稀土问题更让美国没底气。 别看美国稀土储量不少,全球排第三,但他们只能干挖矿的粗活,根本没法搞冶炼分离。 加州那个重启的矿山,挖出来的稀土原矿还得运到中国四川去加工,美国本土的高纯稀土产能几乎为零。 虽然有个新工厂号称能产磁性级氧化物,但负债高得吓人,产能利用率还不到 30%,连国防部的认证都没拿到。 而稀土是造雷达、战斗机电机的关键材料,美国国防部都把稀土供应列为一级风险,短期根本离不开中国。 就在这么多麻烦堆在一起的时候,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谈了两天。 中方牵头人何立峰明确说,中美经贸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方维护利益的态度很坚定。美方那边虽然嘴上强硬,但架不住国内的压力,最后达成了基本共识。 除了放弃 100% 关税,美方还同意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中方则把稀土管制措施延长了一年,还答应逐步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双方还谈妥了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管控、抖音海外版等问题,贝森特说这个框架协议能为两国元首会晤打基础。 美国这次后退,根本不是什么 “大度让步”,实在是手里没牌可打了。 加征关税的主意本身就蠢,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早就算过,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每个月得额外花数十亿美元,纯属自我惩罚。 有人说这是中国 “赢了”,其实用输赢来评判太简单,这更像是美国认清现实后的理性选择。 中国这边能这么从容,不是靠耍手段,而是家底够厚。 大豆采购早搞了多元化,巴西坐地起价就停单,阿根廷降税就立马拿下 300 万吨订单,国内还有 2117 万吨的大豆产量和 4500 万吨储备,根本不愁供应。 稀土管制延长一年,也不是放弃筹码,反而说明这张牌的威力,真要是美国再闹,随时能拿出来。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不是短期能替代的,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强行切断只会全身出问题,美国商界反对加征关税,就是懂这个道理。 这场谈判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现在的世界早就你中有我,大国之间再搞极限施压没用了。 美国放下关税大棒不是软弱,是没办法;中国保持冷静也不是示弱,是有底气。未来这种 “有分歧但不撕破脸” 的状态可能会成常态,毕竟彻底闹僵对谁都没好处。 说到底,真本事从来不是靠威胁别人,而是把自己的日子过扎实。 中国稳住产业链,拓宽合作路,自然不怕风浪。这种在复杂中找平衡的智慧,才是最硬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