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句话看似犀利,但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对中国战略定位的误判,也揭示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逐渐明确的一条原则:合作是双赢,而不是无底线垫付。 先看伊朗。2021年3月,中国和伊朗签署了一份高达4000亿美元的能源和基础设施协议,其中包括中国企业对恰巴哈尔港的投资8.5亿美元,以及规划伊朗首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铁。 这本应是一次互利的合作,中国获得能源保障,伊朗得到现代化基建支持。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这个合作项目频频遇阻。 伊朗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恰巴哈尔港的安防系统必须使用本土技术,这直接导致原本自动化的港口装卸设备延迟了整整11个月上线。不仅如此,伊朗还借此机会向俄罗斯施压,希望降低能源过境费,从而在区域博弈中获取更大筹码。 这种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伊朗在合作中抱有错觉,认为只要中国在身边,它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事实上,中国已经不再单纯依赖伊朗能源。2024年下半年,当伊朗重启核谈判时,它刻意暂停对华页岩气项目,试图以此作为筹码迫使欧美解除更多制裁,同时口头承诺谈判结束后会恢复合作。 可问题是,中国有了更多选择:无论是中亚、俄罗斯,还是本土新能源技术,中国的能源安全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伊朗绑住命脉。 俄罗斯的情况同样有趣。早在2018年,中俄双方签署了一份280亿美元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协议,这份协议表面上光鲜亮丽,但实际进度并不理想。到2024年底,铁路改造项目只完成了不到30%,落地缓慢的原因多种多样。 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俄罗斯的大量资金被转向军事用途,而原本承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60亿美元投资出现缺口。中国为了维持项目运转,不得不临时填补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支持,而是为了确保项目基本完成,保护长期合作的信誉。 在两国的合作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俄罗斯和伊朗都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判断。它们以为中国会像长期援助者一样,不管成本高低都会投入资金、技术甚至政治资源来完成所有承诺。 实际上,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共同发展,而非做冤大头。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逐渐意识到,伊朗和俄罗斯在审批流程、政策执行、国际博弈上的障碍比预想中复杂得多,单靠投入资金和技术是无法解决深层问题的。 举个细节来看伊朗。恰巴哈尔港的自动化装卸系统本应让港口效率大幅提升,但伊朗政府坚持使用本土安防技术,结果不仅延迟了设备上线,也影响了港口的整体运营效率。 这背后显然有政治考量:伊朗既想从中国获得投资,又不想在关键技术上完全依赖外资,顺便还想在对俄谈判中增加筹码。 这种策略性操作,让中国企业在落地执行时不得不面对复杂审批和技术调整成本。即便中国本可以通过技术和资金弥补这些问题,但长远来看,这种单向付出显然不是理性的选择。 俄罗斯方面也类似。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工程原本计划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物流效率,甚至带动沿线产业升级。然而乌克兰战争的爆发,让俄罗斯的国家预算和投资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量原本用于基础设施的资金被挪到军事用途,中国的资金被迫用于填补缺口,但项目推进依然缓慢。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在审批流程、跨部门协调上的效率低下,使得中国投资的回报率远低于预期。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继续采取盲目投入模式,只会陷入无底洞,而无法实现战略性收益。 总体来看,伊朗和俄罗斯都在战略上对中国存在误判。它们认为,只要自己配合得少甚至不配合,中国都会无条件投入资源。 事实上,中国早已从单纯依赖向多元化布局转型。无论是能源、基础设施还是区域经济合作,中国都更强调合作的平等性和可持续性,而不是无条件的付出。 中方在伊朗和俄罗斯的项目中逐渐摸清了规律:审批障碍、政治因素、战争风险、技术本土化要求,都是必须考虑的变量。单靠金钱和技术补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建立在双方信任、规则透明和互利基础之上。 这也让人看到一个趋势:中国在国际合作中越来越自信,不再轻易被所谓“战略需要”绑架,也不再把自己当作可以无限垫付的伙伴。 对伊朗来说,中国不再是唯一选择,对俄罗斯来说,中国不再是无条件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中国明确了合作原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非被动承接对方的战略博弈。 中国的态度清晰而坚定:你想合作,我可以,但前提是双方都按规矩来,不能一边拿好处、一边做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