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

墨韵兰亭 2025-10-30 11:59:10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华尔街日报这话说的,跟没看明白中国咋过日子似的!张口就说中国“光盯着科技,不重视民生”,还扯什么“消费不行、通缩钉死了”,这说法搁真实数据面前,跟戳破的气球似的,一捏就瘪。   先说说他们说的“把资源都投去搞科技,不投民生”,这纯粹是把中国的发展想成了“只能选一个”的事儿。财政部早有数据摆着,“十四五”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里,花在民生上的钱占比一直超70%,算下来差不多100万亿都砸在教育、看病、社保这些咱老百姓最在意的事儿上了。   就说2025年的预算,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直接提到700块,比去年多了30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人每年99块,教育支出还涨了5%,光中央本级就安排了1744.43亿。这要是不算优先改善民生,那啥才算?真要是把资源都挪去搞科技,小学寄宿生的补助能从1000块涨到1250块吗?农村校舍维修、中医药发展这些细碎的民生需求,能有专门的钱保障吗?   再看美媒盯着的“消费疲软”,这眼睛怕是有点“挑着看”。前三季度老百姓买东西的总花费,比去年同期涨了4.5%,消费给经济增长帮的忙,都占到53.5%了,比去年一整年还高9个百分点,妥妥的经济“主引擎”。   要是真疲软,3000亿的以旧换新补贴,能拉动上万亿的消费吗?金饰品、文娱家电这些升级类的消费,能涨得这么欢吗?前三季度金饰品价格涨了37.2%,家用器具从上半年降价变成涨价0.7%,这都是实打实的消费活力啊。更别说线上买东西、旅游这些领域都在回暖,宾馆住宿、旅游的价格降幅都在变小,这哪是疲软,明明是在一步步好起来。   至于“通缩钉死了”这说法,更是没摸准中国经济的脉。表面看前三季度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降了0.1%,但核心CPI早就在悄悄发力,从3月的0.5%一路涨到9月的1%,创下近19个月的最高水平。可能有人不懂核心CPI是啥,简单说就是扣掉忽高忽低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更能看出咱老百姓真实的消费劲儿。   而且服务价格也稳得很,家政、教育、看病这些服务的价格都在涨,加起来还让CPI涨了0.15个百分点,这哪像是通缩的样子?生产端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也在好转,8月、9月环比都没涨没跌,同比降幅从7月的3.6%收窄到9月的2.3%,说明工业领域的需求正在慢慢回暖。   还有“工业产能过剩”的说法,得先分清“有些行业在调整,不是所有都过剩”。确实有些传统行业在减产能,但那些高科技制造业根本是另一番景象。前三季度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价格涨了3%,飞机制造涨了2.3%,数控机床也开始涨价,这些都是科技投入见了效的明证。   就算是被说“过剩”的新能源领域,光伏、锂电池的价格降幅也在变小,这说明市场在自己调节,不是瞎扩张。更关键的是,科技制造业还在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半导体行业今年新添了20多万个岗位,这些岗位带来的收入,不正是老百姓敢消费的底气吗?   其实美媒根本没搞懂,中国搞科技自立和保障民生从来不是对着干的,反而像“两条腿走路”,少了哪条都不行。“十四五”时期财政科技支出预计5.5万亿,看着不少,但跟近100万亿的民生投入比,还是小头。而且科技突破带来的好处,最后都落到老百姓身上了。   比如半导体技术好了,智能手机、家电的成本降了,这不就是帮咱省钱嘛?新能源产业发展了,充电桩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价格越来越亲民,这不就是改善民生嘛?2025年发行的1.3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支持重大项目,5000亿投向“两新”政策(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这明明是两边都顾到的布局。   美国自己当年搞半导体产业、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时候,也没见有人说“这是牺牲民生”,怎么到中国这儿就双标了?中国不过是不想在关键技术上被人“卡脖子”,要是半导体被别人拿捏住,不光工业受影响,连手机、医疗设备这些老百姓常用的东西都得涨价。现在咱一边砸钱搞技术突破,一边给医保兜底、给教育加码,这种“既顾眼前日子,又谋长远发展”的操作,怎么到美媒嘴里就成了“完全错了”?   说到底,华尔街日报怕是只盯着中美科技竞争的表面,没心思好好看中国的民生账单。那些实实在在的补贴、持续增长的消费、慢慢回升的物价数据,都在说明中国的发展从来没偏过头,搞科技自立是为了让民生更有保障,改善民生是为了让发展更有底气,这俩根本就是一回事儿。

0 阅读:0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