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被全东南亚国家嫌弃,如今中国云南边境也在驱离罗兴亚人,这个民族怎么了?要知道,罗兴亚人遭人嫌弃的程度,那可是跟犹太人有的一拼的。 罗兴亚人的苦难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中,人们关注的大多是他们乘坐的难民船和拥挤的难民营,但这场长期悲剧的法律根源,其实是1982年缅甸出台的《公民法》。 《缅甸公民法》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缅甸独立后三十多年内部矛盾发展的最终产物,1948年缅甸刚独立时,罗兴亚人获得了公民身份,在议会中也有自己的代表。 但这种包容的局面没能持续——部分罗兴亚精英想要在若开邦独立建国,甚至联系巴基斯坦,想将若开邦并入巴基斯坦版图,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缅甸政府。 之后,缅甸的国家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吴努总理将佛教定为国教,加剧了文化层面的分歧;1962年,政府公开表示不承认罗兴亚人的土著民族地位。 这些政治举措为1982年《公民法》的出台做好了铺垫,这部法律将罗兴亚人排除在缅甸官方承认的135个法定民族之外,直接剥夺了他们的所有公民权利,让他们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土地上变成了非法居留者。 这部法律能在缅甸推行,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当时英国殖民者为了巩固统治,从孟加拉吉大港地区招募了大量穆斯林劳工,还让他们充当管理缅甸原住民的中间人。 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让罗兴亚人的前身掌握了部分权力,同时也让缅甸原住民对殖民者的仇恨,转移到了这些穆斯林劳工身上——缅甸佛教徒把他们当成外来入侵者和殖民者的帮凶。 二战的爆发让这种对立变得更加血腥,英国为了抵抗日军,武装了一支由罗兴亚人组成的“孟加拉V支队”,后来英军撤退,这支部队对当地的佛教村庄进行了报复性屠杀。 根据缅甸官方记录,这场冲突导致超过十万人死亡,这段惨痛的历史,成为缅甸社会排斥罗兴亚人的重要心理原因,也为1982年《公民法》的通过奠定了民意基础。 1982年《公民法》的实施,虽然终结了之前的历史局面,却引发了现代危机,它系统性地制造了一个庞大的“无国籍”群体,罗兴亚人长期遭受压抑,内心充满绝望,这也催生了极端主义。 2017年8月25日,名为“若开罗兴亚救世军”(ARSA)的武装组织,袭击了30个缅甸军警哨所,彻底引爆了积压已久的矛盾。 缅甸军方随即展开“清剿行动”,这一行动的残酷程度被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称为“典型的族裔清洗”。 暴力冲突导致至少一万人死亡,超过七十万罗兴亚人紧急逃往邻国孟加拉国,形成了有近百万人的考克斯巴扎尔难民营,给孟加拉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无国籍”的身份让罗兴亚人陷入了两难境地:缅甸称他们是“孟加拉人”,拒绝他们返回;孟加拉国则认为他们是“缅甸人”,想要将他们遣返。 这种双方都不愿接纳的局面,导致周边国家大多采取拒绝态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都不允许罗兴亚难民船靠岸,印度政府宣布要驱逐境内四万罗兴亚人,中国云南边境部门自2018年以来,也拦截并劝返了三千多人次试图偷渡的罗兴亚人。 国际社会的介入也没能有效解决问题,无论是冈比亚在国际法院对缅甸提起的“种族灭绝”诉讼,还是中国提出“三阶段解决方案”并提供2.5亿元人民币援助,都没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只要1982年《公民法》所导致的罗兴亚人公民身份问题得不到解决,罗兴亚人的命运就依然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漂泊。 信源:澎湃新闻 孟加拉国称必须让罗兴亚人回国,印度“变脸”后也欲将其驱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