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

千浅挽星星 2025-10-30 18:49:12

[微风]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英这样说……   1986年3月,前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病逝的消息传到山西大寨后,村民们自发在晒谷场上用门板和草席,搭起了一座简陋的灵棚悼念他。   对昔阳县的领导来说,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普及,“大寨模式”早已不是主流,他们觉得隆重悼念陈永贵“不合时宜”。   按照“简办丧事”的相关政策,县领导提出了强硬要求:必须拆掉灵棚,否则县里就不派人参加祭奠活动。   但村民们的想法很纯粹,搭建灵棚只是出于真心的感恩,和政治无关,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当年我们连救济粮都没有,是陈书记带着我们一锄头一锄头干,才有了现在的家业。现在他人走了,我们连盏祭奠的灯都留不住吗?”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村民对陈永贵的感激之情。   最终,昔阳县的领导没有出席祭奠活动,而四千多名大寨村民却跪满了虎头山坡,用传统方式送别他们的老支书。   不过中央派了华国锋出席追悼会,这一情况也说明,不同层面对于陈永贵的评价,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村民们坚持要搭灵棚悼念,并非是维护一个过时的政治标签,而是感念陈永贵身上的品格——这些品格早已融入了大寨人的集体记忆里。   大家记得,从1953年开始,这位没多少文化的支书带领村民开荒种地,把原本贫瘠山坡的粮食亩产从200斤提高到了700斤。   1963年大寨遭遇特大洪灾,灾后陈永贵喊出“自力更生”的口号,不仅拒绝了国家救济,还向国家上交了24万斤公粮,这种实干精神成了大寨人最宝贵的财富。   更让村民们感念的是,陈永贵始终没丢农民的本色,1975年他当上国务院副总理后,户口还留在大寨,也不拿国家工资。   出差时用粗布袋装着窝头,辞官回乡后又承包了30亩地,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到了生命最后阶段,他还因为舍不得花钱,拒绝使用昂贵的进口药。   即便身居高位,他也从没和土地、乡亲们疏远。   正是这份始终不变的农民底色,让陈永贵赢得了村民们最真挚的尊重,也让那座简陋的灵棚有了不可动摇的意义。   后来,有形的灵棚虽然被拆解了,但木料都用来做了陈永贵的棺椁,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他,而灵棚所代表的奋斗精神,却像一座“无形的灵棚”,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成了大寨后来转型发展的根基。   二十年后,人们修建旅游步道时,挖出了当年灵棚的木桩,这些木桩深深扎在岩层里,根基依然稳固,靠着这份精神根基,大寨开启了“二次创业”。   1991年,郭凤莲回到已经陷入低谷的大寨担任支书,她带领村民发展旅游、兴办企业,把过去“战天斗地”的封闭口号,改成了“学习全国”的开放理念。   1991年大寨重修了陈永贵的墓地,用8级、38级、72级三段台阶,分别对应他8年的中央工作经历、38年的党龄和72岁的寿命。   而郭凤莲直到76岁高龄,还在为大寨的村务奔波,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她自己也成了那份奋斗精神最坚定的传承者。    主要信源:(人民网——《孙女透露陈永贵晋升内幕:步入高层视野之路》)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