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印度最终会是地球大患,不是印度有多大实力,而是印度无节制的生育,现在印度至少15亿人,官方14亿,但是印度的统计,你晓得,准确性比买彩票中奖都难。 (信源:光明日报——为什么印度难以实现“人口红利”?) 联合国一纸公告,让印度以14.38亿人口正式登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鲜有人知的是,这个数字早已是“薛定谔的统计”——业内学者普遍默认实际人口已突破15亿,而印度拖延四年未公布的十年一度人口普查,更让这场人口迷局添了几分诡异。 当印度还在为“人口红利”欢呼时,一个残酷的现实正在逼近:这片仅占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正承载着翻倍的人口密度,而资源、产业、基建的支撑却全面缺位,这颗被忽视的“人口炸药桶”,随时可能影响全球格局。 人口数据模糊背后,是资源承载力濒临崩溃。印度国土仅29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比中国高一倍多,恒河平原每平方公里超千人,全球罕见。印度2.24亿人营养不良,占全球总数四分之一,可这个“饥饿大国”仍放任人口增长。 水资源危机显现,恒河水质恶化,大肠杆菌超标两千倍,旱季河水发黑发臭,却是沿岸居民主要生活水源。更触目惊心的是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印度每年产生6200万吨城市垃圾,仅半数能得到处理,剩下的要么堆成比15层楼还高的“垃圾山脉”,要么直接排入河流。 极端气候与人口压力的叠加,让民生困境雪上加霜:每年夏季,北方多个邦陷入缺水限电危机,医院因资源短缺被迫推迟手术,贫民区在四十多度高温下,居民只能靠湿毛巾续命。 世界银行的数据揭示,印度约25%的人口生活在极端高温环境中,这一比例全球最高,而基础设施的滞后让应对能力几近为零。 所谓“人口红利”,已沦为空谈。印度生育率保持在2.7,仅北方邦就有2.5亿人,相当于河南与广东人口之和。然而,将人口转化为红利需教育与产业双重支撑,印度却在这两方面全面失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印度成人识字率仅77%,比中国低20个百分点;40%劳动力只有高中学历,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六成年轻人缺乏专业技能,失业率长期在7%以上。 产业的空心化让劳动力吸收成为奢望。“印度制造”计划推行十年,制造业占GDP比重仍不足20%,且持续下滑。法律监管的不确定性、行政效率低下、土地与用工问题难解,让印度沦为“外资坟场”,既无法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也无力消化每年新增的劳动人口。 社会结构失衡加剧危机。低种姓群体失业率远超全国平均,近半数靠零工为生;女性劳动参与率不足30%,日均家务超5小时无经济回报,性别薪酬差距达27%。 生育成本高让女性两难,部分邦女性生完三孩后放弃工作比例达72%。政策不作为使危机发酵,中央政府忌惮选票和社会反弹,对人口控制态度暧昧,少数邦的鼓励型两孩政策在固有生育观念前收效甚微。 这场人口危机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印度人口可能达到17亿,2060年或将升至16.5亿。 人口压力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尼泊尔、孟加拉已面临印度移民输入压力,每年非法越境人口超十万;2024年印度洋葱出口禁令曾引发全亚洲物价波动,未来粮食短缺、能源危机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全球供应链震荡。 更可怕的是,气候变化、资源争夺与失业潮的叠加,可能催生大规模难民潮,让周边国家乃至全球都难以独善其身。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脱离了资源承载力与发展水平,所谓的“人口优势”终将转化为社会动荡、生态崩溃的“人口炸弹”。 印度的困境警示我们,人口红利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非单纯的数量叠加。没有教育、产业与基建的支撑,再多的人口也只是负担;没有合理的人口政策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再宏大的崛起叙事也终将沦为泡影。 这颗“人口炸药桶”不会自行消解,资源短缺、产业空心与社会失衡正慢慢点燃其引线。17亿人的生存需求与有限地球资源正面碰撞,无人能置身事外。 印度需清醒认识,真正国家力量不在人口数量堆砌,而在人口质量提升与发展模式可持续。对全球而言,正视印度人口危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刻不容缓,毕竟在互联互通世界,大国危机并非“他们自己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