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764年正月初一,在王公贵族们的鞭炮声中,躺在家中破席上的曹雪芹,生命

千浅挽星星 2025-10-31 17:49:20

[微风]1764年正月初一,在王公贵族们的鞭炮声中,躺在家中破席上的曹雪芹,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家中再无银两给他喝一口粥或吃一粒药,这位闻名中外的文学巨匠艰难的留下:“书没写完,死不瞑目”的遗言后咽下最后一口气。   曹雪芹的名“霑”来自《诗经》,字“雪芹”出自苏轼的诗句,这本身就能看出家族的文学修养,曹家曾经是江南权势很大的豪门,很受康熙帝信任,风光了五十多年。   家族还四次负责接待康熙南巡,这份经历让他对上层社会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年少时的曹雪芹在江宁(今南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知道何为忧愁,他小时调皮,不喜欢考科举用的八股文,但并不是个只顾享乐的纨绔子弟。   曹家有一座少见的大藏书室,那是他获取知识的地方,他在里面广泛阅读诗词、戏曲方面的书籍,还了解美食、医药、茶道等各种知识,再加上跟着亲友游历江浙的经历,这些都让他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为后来写作打下了根基。   但这种优越的生活在他大约十三岁的时就结束了,雍正年间,曹家因为卷入政治斗争,再加上被指控“担任织造官时亏空公款”,被抄了家,家里的长辈都被关进了监狱。   全家人从江南的亭台楼阁里搬出来,迁到北京,住在几间冷清的老房子里,生活的巨大落差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思想也随之改变。   曾经讨厌官场虚伪的曹雪芹,后来也想通过考科举或者找份差事来重振家族,他先后在负责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和皇族学校里任职,但因为是“罪臣的后代”,到处碰壁,仕途不顺。   现实的挫折让他把所有的理想都转移到了文学创作上,以前贵族生活里的雅兴慢慢变成了谋生的手段,他靠卖字画、写故事,再加上亲友的接济过日子,过着“经常喝不上粥、赊账买酒”的穷苦生活。   《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写出来的,曹雪芹隐居在北京西郊,生活困难,大概在三十岁的时候正式开始写这部书。   他把自己作为“文化世家子弟”的记忆——那些奢华精致的贵族生活场景,和自己“穷困潦倒”的亲身感受——对人性、对命运无常的深刻认识,都融入了写作中。   历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这部初名《风月宝鉴》与《石头记》的作品,思想与艺术性日臻成熟。   它以手抄本形式问世后,立刻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引发文人墨客的热烈讨论,书中贾宝玉的童年便是曹雪芹早年生活的艺术再现。   贫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但极度的贫穷最终也摧毁了他的生命,大约在1762年,快五十岁的曹雪芹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他年幼的儿子因为又穷又病,夭折了。   这份痛苦比当年家道中落还要深重,巨大的悲痛让他一病不起,可还是因为没钱治病,只能躺在家里的破席子上,又冷又饿地等着生命结束。   在1763年末到1764年初的一个冬天,曹雪芹在贫病中去世,他留给世界最大的遗憾就是《红楼梦》没有写完,他的遗言几乎是一声呐喊:“书没写完,死不瞑目”,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文化史上的一件憾事。 信源:央视网 仲呈祥评点电影《红楼梦》  

0 阅读:219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