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 2021年,立陶宛刚因为涉台问题与中国关系遇冷,美国商务部就带着台积电、美光的代表跑到维尔纽斯,抛出了个让整个国家都沸腾的诱饵:五年内投150亿美元建五座芯片封装测试厂,创造3.5万个高薪岗位。 当初那些西装笔挺的访客带着蓝图和承诺而来,立陶宛迫不及待地修改投资法,给企业免税十年、免费提供工业用地,生怕错过这趟“半导体革命”的快车。 全国媒体都在欢呼,仿佛每80个立陶宛人中就有一个马上要端上芯片厂的高薪饭碗。 美台承诺的落空 四年光阴流逝,立陶宛等来的不是五座轰鸣的工厂,而是一纸“无限期搁置”的通知。 台积电连设备清单都没提交,美光仅仅派了个顾问团队晃了一圈就再无声息。曾经承诺的150亿美元投资和3.5万个岗位,如同阳光下的泡沫,破碎得无影无踪。 全球芯片产能过剩成了最无奈的借口,可这个借口填不饱立陶宛人的肚子,更抵不了他们背上的债务。 立陶宛议会会议长绍柳斯·斯克韦内利斯不得不承认:“(台湾方面)当初的宣传很大,预期也很高。现在我们本应该在立陶宛有五家芯片工厂,在经济合作上实现巨大突破……但我们什么都没看到。” 经济困境与民生维艰 与中国交恶的代价是奶酪在仓库里发霉,木材堆成荒芜的山丘。 曾经每年向中国出口1.2万吨奶酪的立陶宛,在2021年之后出口量骤降至3000吨。考纳斯的奶酪厂工人被迫拿着发霉的奶酪抵工资,克莱佩达港的伐木工人举着“还我工作”的牌子在政府门前抗议。 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艰难。这个仅有280万人口的国家,眼睁睁看着GDP增速从2021年的5.5%跌到2023年的负2.3%,失业率却从6.8%飙升至14.2%。 十二万立陶宛人被迫远走他乡,相当于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选择离开。 矛盾立场与内部反思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立陶宛的对华政策依然反复不定。 今年10月,立陶宛能源部长宣布要从本国能源设施中移除中国制造的逆变器等零件。这种象征性的强硬姿态,换不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只会让立陶宛的能源改造成本更加高昂。 讽刺的是,就在拆除中国零件的同时,立陶宛企业发现中国厂商正积极寻找合作机会。 维尔纽斯商工暨手工业协会每天接到约20件来自中国的贸易合作询问,中国的产能正在寻找美国市场以外的出口。 地缘政治的残酷教训 立陶宛的遭遇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与利益平衡。 当立陶宛为了空洞的承诺失去中国市场,波兰和德国等邻居迅速抢占了它留下的空缺。波兰对华出口的奶酪比立陶宛巅峰时期还多30%,德国木材商接下了原本属于立陶宛的订单。 立陶宛经济部长2025年4月的那句感慨道尽了心酸:“我们以为抱上了大腿,结果发现是根甘蔗,嚼了四年啥甜味没有,还硌掉了牙。” 美国自己的芯片企业都在向中国市场靠拢,2024年英特尔在大连扩产,台积电南京厂也增加了生产线。 新策略与残酷现实 碰壁之后的立陶宛,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2025年8月,立陶宛经创部宣布希望加入欧洲半导体联盟,强调本国拥有超过50家半导体相关企业、雷射产品出口至80多个国家的优势。 立陶宛已成立晶片卓越中心,试图结合科学与工程能力,融入欧洲半导体生态系统。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欧洲半导体联盟早在2025年3月就已由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等九国在布鲁塞尔成立。立陶宛作为一个后来者,能否真正融入这个圈子,仍是一个未知数。 维尔纽斯的街道上,那些曾经欢呼“半导体革命来了”的媒体,如今头版头条全是质疑与反思。82%的立陶宛人认为政府“被美台骗了”,76%的人将与中国闹翻称为“世纪错误”。 画出来的大饼终究不能果腹,摔碎的梦再也无法完整。立陶宛的教训就摆在那里,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在诱人的承诺面前迷失方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