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击荷兰没收资产后,德国女部长恼羞成怒:北京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凯瑟琳娜·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31 20:56:25

中方反击荷兰没收资产后,德国女部长恼羞成怒:北京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凯瑟琳娜·赖歇明确表示不会抗议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国有化,却称中方“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显然,包括德国和荷兰在内的西方列强,还是沉浸在西方列强高高在上的陈旧思维习惯里。 回顾安世半导体的兴衰轨迹,就能明白这场风波的根源。飞利浦2015年剥离安世时,它背负10亿欧元债务,尼美根总部生产链条断裂,仅剩品牌壳子。中国团队接手后,注入资金和技术,2020年起产能转移至东莞,2024年市场份额跃升至12%。临港工厂每月处理2万片晶圆,专注汽车级功率器件,每10颗车规芯片中7颗出自中国基地。这不是简单的收购,而是产业链的重塑。荷兰政府眼见价值飙升,却在美欧芯片管制浪潮中动手,意图“本土化”关键资产。结果,安世中国子公司10月4日宣布独立运营,戳破总部散布的“质量缺陷”谣言。商务部迅速表态,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维护企业权益。 中国反击的力度超出预期,直接瞄准欧洲汽车业的痛点。安世中国推出三板斧:欧洲订单须签专属协议,确保子公司主导供货;结算转向人民币,取代美元霸权;出货量砍减30%,优先国内市场。东莞仓库货架转向内销,叉车声中,欧洲方向的集装箱空置。这招精准,因为安世芯片占欧洲车载供应12%,中断将酿成每月数十亿美元损失。宝马慕尼黑工厂库存仅剩两周,大众沃尔夫斯堡生产线预警11月停产,奥迪英戈尔施塔特两款主力车型已暂停组装。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紧急通报,强调供应链脆弱性。这样的回应不是情绪化报复,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调整,体现了中国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西方总以为能靠行政令抢回控制,却忘了现代经济靠的是互补而非垄断。 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的表态,成为事件高潮。她于10月15日在柏林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反对荷兰对安世荷兰的接管,但强调“北京需要被狠狠打击一下”。赖歇曾任联邦议员,2025年转任经济部长,此前9月1日还指责中国收购欧洲废铜导致德国原料短缺,呼吁欧盟干预。这番言论忽略了市场规律,废铜贸易本是价高者得,她却视之为威胁。赖歇的强硬,源于德国对美依赖的芯片封锁政策,但自家车企却在求生。她的表态未提行业损失,德国汽车协会已警告,断供风险远超意识形态。 事件迅速波及欧盟层面,马克龙喊话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但彭博社分析称,此举多为姿态。荷兰经济大臣私下致电中国商务部,恳求解除限制,海牙雨夜中,电话记录显示求和意图。欧盟内部乱象丛生,布鲁塞尔官员穿梭调解,却难掩欧洲工业的脆弱。法国白兰地和猪肉出口遭中方反倾销调查,凸显贸易战的连锁效应。德国外长访华行程推迟,原本计划讨论双边合作,如今搁浅。这场芯片摩擦,本是荷兰单边行动,却拖累整个欧盟。事实证明,欧洲若一味跟随美国围堵,只会自伤筋骨,中国反击的精准性,让他们尝到现实的苦头。 这场风波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值得细思。安世事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半导体贸易从美元转向人民币,全球车企开始囤积新币种,美国金融杠杆弱化。欧洲汽车业每月损失按十亿美元计,大众已签人民币结算协议,宝马和奔驰加急谈判。停产一天的成本,远超丢面子。荷兰总部保安加强,员工远程访问受限,但生产心脏在中国,晶圆无封测即废料。赖歇的嚣张,渐渐成空谈,荷兰私下复审资产冻结。西方列强总爱摆出高姿态,却忘了产业链已全球化,谁控产能谁有底气。这次,中国用行动提醒:规则不是单向的,合作才可持续。 安世案折射中美欧三方博弈。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2022年生效,补贴本土制造,却推高全球成本。荷兰跟进,接管安世是小动作,大背景是遏制中国半导体崛起。2025年,中国功率器件自给率达70%,出口欧洲份额翻番。赖歇的言论,迎合华盛顿,却伤及德国出口导向经济,2024年对华贸易顺差超1000亿欧元。欧盟若继续内斗,马克龙的“战略自主”成空谈。事实是,欧洲工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强硬姿态只会加速脱钩代价。

0 阅读:0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