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6年,八一厂已经很乱了,当时厂里私底下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如女

千浅挽星星 2025-11-01 19:50:06

[微风]1966年,八一厂已经很乱了,当时厂里私底下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如女的,老的,不如少的。”这话说的就是王晓棠。   战乱年代,王晓棠跟着父母从开封一路颠沛流离到杭州,后来选择学习京剧,就在她刚学出点名堂、逐渐有了起色的时候,老师突然病逝,戏班也随之解散,好不容易找到的“饭碗”说没就没。   这些早年的坎坷经历,早早在她心里刻下了一个“韧”字,让她养成了不服输、能扛事的性子。   所以当风波来临,同事严寄洲等人遭到冲击时,身边所有人都避之不及,唯独王晓棠选择站出来,面对各种压力,她始终拒绝说一句昧良心的话,不肯做违背本心的事。   也正因如此,各种“帽子”接踵而至,毒打、腰伤、钢鞭抽打等磨难都落在了她身上,但她始终只有一句话:“我做的,跟他们没关系。”硬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压力,没牵连任何同事。   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她满是发自肺腑的敬佩,而这股韧劲后来也陪着她熬过了人生中更深的伤痛——儿子因肝炎早逝、丈夫言小朋离世,接连的打击都没能把她压垮。   当然,在演艺圈里,光有骨气远远不够,王晓棠真正的底气是她那身硬邦邦、让人挑不出毛病的专业本领。   拍《野火春风斗古城》时,她一人分饰金环、银环姐妹俩,为了区分两个角色的气质,她白天反复琢磨姐姐金环的走路姿势、言行举止,晚上就对着镜子练习妹妹银环说话的腔调、神态表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靠着这股“笨办法”的死磕,她不仅全票拿下百花奖影后,这段表演还被正式写进了电影学院的教材,成为行业内的经典范例。   这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贯穿了她整个演艺生涯,1955年拍第一部电影《神秘的旅伴》时,她要饰演一个彝族姑娘小黎英。为了贴合角色,她二话不说跑到云南的山寨里,跟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了整整三个月。   挑水、织布,跟着村民学习生活技能,脚底的血泡磨了又破、破了又结,最后变成了厚厚的茧子。等到拍摄时,她往镜头前一站,举手投足间都是彝族姑娘的模样,谁都相信她就是小黎英本人。   连当时的大演员赵丹见了她,都忍不住预言这姑娘将来准能成大角——他看中的,正是王晓棠身上这股肯钻研、不服输的钻劲。   人生走到后半场,王晓棠把这股韧劲和钻劲用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她不再局限于演员身份,转而投身导演工作,后来还担任了八一厂的厂长。   拍电影《翔》时,她亲自跑遍大半个中国挑选取景地,就连演员的服装、道具细节都亲自把关;拍《大决战》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大制作时,她更是拍板决定,必须使用真枪、真坦克拍摄,只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为了做好这些作品,她查阅海量资料、走访多位老兵,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始终坚守着对历史的尊重。   王晓棠的父亲爱好水墨,母亲钟情油画,或许是家庭氛围的熏陶,她身上自带一种融合贯通的气质,1993年,她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影视界里独一无二的“女将军导演”,这一荣誉,是对她一生风骨与专业技艺的最高认可。   如今,这位九旬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时常以颁奖嘉宾或评委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她的人生经历就像一部活着的教科书,用自己的坚持与坚守,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历经风雨却依旧傲然挺立的“铿锵玫瑰”。    主要信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明德风苑」王晓棠: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光明日报——王晓棠:终生报答人民的培育)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