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敢说了!莫斯科电视台,公开喊话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导弹就天下无敌,真要赢尊重,还

官芊芊 2025-11-02 01:49:11

太敢说了!莫斯科电视台,公开喊话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导弹就天下无敌,真要赢尊重,还得靠拳头打疼对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回头看看近几年的事件,你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的。2023年,美军在南海及中国广东沿海的行动,就已经暴露了所谓“远程威慑”在实际操作中的局限性。   整整一年,美军执行了近1000架次侦察任务,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美方的侦察机在中国沿海上空徘徊,飞得离中国海岸最近的,有的甚至只有一百多公里。   乍一看,这么频繁的侦察仿佛是展示实力,但实际上,频繁的靠近只是试探底线,并不能真正撼动中国的战略布局。   更何况,中国对空域和海域的监控能力早已不输任何国家,从雷达跟踪到远程防御,再到快速反应力量,美军的动作一一在掌控之中,想要靠“航母+导弹”单方面压制中国,根本是纸老虎。   不仅如此,2024年4月,菲律宾的一艘海警船闯入并长驻仙宾礁,甚至与中国执法船发生了碰撞,这一僵持长达四个月。   菲律宾显然想通过长期占据敏感海域来增加谈判筹码,但他们很快发现,表面上的“占领”,在真正的海上执法力量面前,并不意味着任何优势。   中国通过连续巡航、执法和战略姿态,迫使对方不得不面对现实——硬碰硬,并非单靠国际舆论和法律文件就能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种对抗并非第一次出现。回到2016年,美国以南海仲裁案为借口,派出两艘航母进入南海施压。当时,舆论上很多人以为美国的航母来了,中国可能被逼得低头。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果断出动三大舰队前往南海,与美方航母形成正面对峙。   这种面对面的军事存在,不仅显示了中国的战略决心,也让美国认识到,所谓的航母优势,在真正的对抗中未必占上风。   最终,美方航母不得不撤离,这一次事件,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威慑力,不是靠远程武器或数字就能体现的,而是靠对手感受到切实压力的行动。   近年来,中国在非军事领域的战略操作,也同样展示了这种“拳头打疼对手”的理念。2025年10月,中国对稀土实施了全链条出口管控,规定凡含0.1%中国稀土的产品必须申报许可。   这一政策一出,立刻让全球供应链出现波动。美方相关企业受影响非常明显——从英特尔减班,到F-35战斗机交付延迟,几乎每一个依赖中国稀土的企业都被迫调整计划。   这种手段,不通过战争、不通过火力,却直接影响到对方的工业与军事运作,简直就是“经济上的拳头”。相比单纯的导弹展示,这种实质性的压力,更让对手真正感受到中国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太空领域也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抗。2021年,美国星链卫星两次靠近中国空间站,引发了不小的紧张气氛。对很多人来说,卫星的接近或许只是技术测试,但在战略层面,它意味着潜在威胁。   到了2025年10月,中国长光卫星公开拍摄到美方间谍卫星的细节,这让美国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行为。太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测空间,而是战略博弈的重要一环。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反制行动,再次证明,真正的威慑,不在于单方面展示力量,而在于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应对能力。   仔细分析这些事件,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在国际博弈中,单靠航母、导弹或者所谓“自由航行”并不能让对手心服口服。真正让对手敬畏的,是你能不能在关键时刻,通过行动让对方付出切实代价。   南海的对峙,仙宾礁的执法行动,稀土出口管控,太空反制——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这个原则。这些行动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积累、战略定力的体现,以及在多维空间里形成的有效威慑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威慑力并非单向的,它带有动态平衡的特性。美方虽然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军力,但在面对中国的实际应对能力时,频频受制。   这种情况下,不是单纯增加航母数量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真正的战略智慧和敢于行动的勇气。莫斯科电视台喊出的那句话,看似直白,但其实很准确地指出了一个国际关系的核心:只有在对抗中让对手感受到“痛”,尊重才不会是空话。   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博弈还会延伸到更多领域。海上、空中、太空乃至经济领域,都将是战略博弈的新战场。   中国在每一个环节展示出的应对能力,不仅让对手难以轻易得逞,也为自身赢得了更多的战略主动权。而对其他国家来说,这种威慑力的显现,也提醒他们,所谓的国际规则和道义压力,在真正的博弈面前,只是次要因素。   真正让国家得到尊重的,是实力背后的实际行动,是在关键时刻敢于用“拳头”证明自己的能力。  

0 阅读:0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