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惊醒梦中人!美国国防部长赫格赛斯突然警告:如果中美开战,对方只需要发射15枚高超音速导弹,20分钟究竟灭掉美国10艘航空母舰!太可怕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回过去,会发现赫格赛斯的言论虽吓人,但也有其背景和考量。先说美国航母的部署情况。美国一共有11艘核动力航母,平时看似气势磅礴,但实际上它们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片海域作战。 根据2024年的南海军事态势来看,美国通常最多也只调来两艘航母作常规威慑,其他航母因为维修、轮休或者执行其他任务,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意味着赫格赛斯描绘的“10艘航母同时被打中”的画面,本身在现实中就几乎不存在。 这一说法的戏剧性成分显然大于实际可能性,但它无疑引发了美国国会对未来军费预算的高度关注。 要理解赫格赛斯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我们还得看看中国近年来在反航母导弹和海空监控领域的进展。回溯到2020年,中国在南海进行了一次试射,当时使用东风‑21D和东风‑26B导弹命中移动靶船,这次试验震动了不少军事观察者。 这说明,中国在高精度反航母能力上已经有了显著突破,不仅可以追踪高速移动目标,还能在复杂海况下进行打击。 换句话说,中国的反航母导弹能力已经不再是理论上的概念,而是逐渐走向实战化。这也为赫格赛斯的警告提供了某种技术上的依据——即便现实中同时击中10艘航母极难,但中国打击航母战斗群的潜力确实不容忽视。 相比之下,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进展显得相对滞后。 自2023年以来,美军在多个高超音速项目上屡屡碰壁:空军的AGM‑183A高超音速滑翔体试验失败,海军和陆军相关项目延期或者直接被削减,这意味着即便有充足的预算,美国在2025年仍未形成可用的高超音速战力。 赫格赛斯所提出的威胁论,也因此带有明显的政治和预算意图——通过强调潜在威胁,他希望争取2026年的军费支持,同时推动电磁炮、新型导弹等防御性项目的发展。 不过,专业人士分析,即便这些技术如电磁炮和先进导弹按计划推进,最快也要到2030年才能实际部署,这让所谓的短期威慑更多体现为战略布局,而非即时战力。 更有意思的是,赫格赛斯的言论还包含一种外交杠杆作用。他在向国会和媒体渲染潜在威胁的同时,也给美国的盟友施加了隐形压力。 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时,虽然口头上希望获得美国保护,但在军事采购上则面临两难选择:买美国最新武器能提高自身防御能力,但成本高昂,采购压力不小。 赫格赛斯的高调警告,无疑在提醒这些盟友,如果想在未来地区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好赶紧掏钱购买美制武器,这背后的意图非常明显——用“恐惧感”推动美国武器出口,同时为未来军费争取更多政治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对于赫格赛斯的表述意见并不一致。国会部分议员虽然在预算听证会上紧张地询问航母战斗群防御能力和高超音速导弹威胁,但更多的军迷和分析师则持怀疑态度。 他们指出,美国航母战斗群本身配备了包括宙斯盾系统、海麻雀防空导弹、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等多层防御手段,高超音速导弹即便速度极快,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击中10艘航母。 此外,美国航母分散部署、频繁轮换和隐蔽机动,也让赫格赛斯描述的极端情况难以真实发生。 从战略角度看,赫格赛斯的言论其实体现了一个双重信号。 一方面,他向国内政治和国会释放警示,强调美国必须在未来几年加大在导弹防御和新型武器研发上的投入,以防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他向外部世界,尤其是亚洲盟友传递信息:美国的防御能力虽强,但不意味着绝对安全,你们也得自己加码,购买美制武器或配合美国布局。这种言辞策略在军事和外交中都非常常见——通过制造紧张感,实现预算和战略利益双赢。 同时,这一事件也让华尔街和全球金融市场关注起来。高超音速导弹、航母战斗群的威胁、美国军费增长,这些因素对军工企业股价、国防板块投资以及国际军火交易都有直接影响。 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美军未来战力、相关武器公司收入预期,以及美国国防预算可能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换句话说,赫格赛斯的一句话,不仅牵动军政,也在金融市场掀起波澜。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个消息一时间可能让人心里发毛。毕竟“20分钟内毁掉10艘航母”的画面听上去触目惊心,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触即发的战争。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分析,可以发现这更多是政治话术和战略夸张,而不是现实战争场景的直接预测。 中国的反航母能力确实在提升,但美国的防御体系、航母分布和技术保障也不容小觑。真正的战争远比新闻标题复杂,涉及战略布局、后勤保障、情报能力和外交博弈等多重因素,不可能简单地被15枚导弹瞬间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