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红军军团长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一期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态度倨傲。黄

韫晓生 2025-11-02 13:57:22

[太阳]红军军团长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一期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态度倨傲。黄维得知后气愤的说:“同学一场,连口热饭都不给,实在是太绝情了。”   (信息来源:凤凰网——独臂将军刘畴西,被黄埔老同学枪毙时一口饱饭都没吃上)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征程,为了牵制国民党军兵力、给主力部队减轻压力,苏区的红军武装改编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与方志敏一起,率领着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扛起了在浙皖赣边境孤军作战的重担。   那时这支部队的装备简陋到让人揪心,连步枪都配不齐,战士们大多穿着单薄的土布军装,可他们要面对的是蒋介石调集的 10 万精锐追兵,其中就有刘畴西的黄埔一期同窗,俞济时指挥的纵队。   敌我兵力的巨大差距和装备的悬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远征满是血与火的考验。   那年 12 月,皖南谭家桥的山林间被硝烟笼罩,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遭到了俞济时部的伏击。激烈的战斗中,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壮烈牺牲,部队伤亡惨重,只能被迫向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撤退。   1935 年 1 月的怀玉山,正处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鹅毛大雪把群山盖得严严实实,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红军战士们身上的单衣早已磨破,在齐膝深的积雪里艰难前行,饥饿和严寒成了比敌人更可怕的威胁。   “饿了啃树皮,渴了吞积雪”,这就是当时战士们的日常,不少人因为冻饿交加倒下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刘畴西的左臂早就留下了旧伤。1925 年东征时,他的手臂被子弹击穿,由于医疗条件太差没能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   此刻,这只受伤的手臂在严寒中冻得发紫肿胀,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但他一直咬牙硬撑着指挥部队突围,直到体力耗尽,重重摔在雪地里,被随后赶来的国民党军俘虏。   被俘时,他的棉衣上满是血水,脸上却没有丝毫惧色,昂首挺胸地质问押解的士兵,自己是为了抗日而战,何来罪责?   没过多久,刘畴西被押解到了俞济时的指挥部。同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两人曾经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军事理论,如今却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站到了敌对的两端。   俞济时穿着笔挺的将官制服,以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看着衣衫褴褛的刘畴西,态度傲慢到了极点。他想劝刘畴西投降,提起两人同窗的情分,惋惜他 “执迷不悟”。   刘畴西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说自己是为百姓、为民族解放而战,初心从未改变,就算死也没有遗憾。这番话彻底惹恼了俞济时,他恼羞成怒,不仅不肯给这位昔日同窗一口热饭、一件棉衣,还下令立刻把刘畴西押往南昌关押。     俞济时的绝情很快传到了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师长黄维的耳朵里。   黄维与刘、俞同为黄埔一期同学,在校期间,他和刘畴西的关系格外亲近。因其手臂不便,抄写战术笔记十分吃力,黄维还主动帮他抄录了半个月的笔记。   得知俞济时的所作所为后,黄维在自己的指挥部里猛地一拍桌子,忍不住怒斥俞济时太过绝情,就算立场不同,同窗一场的基本尊重总该有,连口热饭都舍不得给实在说不过去。   愤怒之余,黄维立刻让人准备了厚实的棉衣和热腾腾的饭菜,想派人送到刘畴西手中,可这份心意却被俞济时以 “通共嫌疑” 为由拦下,最终没能送到刘畴西身边。   但黄维的这份义愤,成了阵营对立中人性道义觉醒的象征。   被俘后的刘畴西被关押在南昌百花洲看守所,蒋介石得知他被俘的消息后,多次派人去劝降,许诺给他高官厚禄,想让这位有军事才能的黄埔毕业生归顺。   可刘畴西半点动摇都没有,在狱里一直坚持学习,还和一同关押的方志敏等同志相互鼓励,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信仰和气节。   1935 年 8 月,南昌下沙窝刑场,刘畴西与方志敏等同志一起走向刑场,临刑前,他高高举起拳头,用尽全身力气高呼革命口号,慷慨就义时年仅 38 岁。   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革命者的风骨。   俞济时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解放战争中,俞济时所部屡战屡败,他也因为指挥不力逐渐失势。退守台湾后,他一直郁郁寡欢,最终在落寞中走完了一生。   而黄维在1948 年淮海战役中被俘,之后进入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在改造期间,他常常想起黄埔军校的岁月,想起刘畴西的坚贞不屈,内心深受触动。   晚年的黄维成为新中国政协委员,每当说起刘畴西,他总会感慨万千,说刘畴西是真正有风骨的黄埔人,让他看到了真正的军人风骨,黄埔精神不该是枪口对内的。   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但刘、俞、黄三位黄埔同窗的人生轨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交织碰撞,折射出革命年代的残酷与温情。   立场可以不同,但信仰和道义不能丢;阵营可以对立,但人性的底线不该逾越。他们的故事跨越时空,直到今天还在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情谊不在于同路而行,而在于危难中依然留存尊重与道义。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