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牺牲后,妻子筹措安葬费,鲁迅捐了五十,汪精卫捐了一千     1927年4

阿皮历史库 2025-11-03 09:31:19

李大钊牺牲后,妻子筹措安葬费,鲁迅捐了五十,汪精卫捐了一千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年仅38岁。     身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生前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革命事业上。     他每月从薪水中拿出八十块大洋作为党组织经费,还经常资助贫困学生,甚至为家乡筹办女子学校垫付川资。     到他牺牲时,家中空无余财,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只剩下一块大洋。     军阀政府曾给过一口价值七十元的棺材,比其他遇难者的棺材贵三十元,却更像一种带有羞辱意味的“优待”,赵纫兰坚决不用,决心为丈夫寻一口体面的棺木。     在李大钊生前好友梁漱溟、白眉初等人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德昌桅厂的老板伊少山。     伊少山敬佩李大钊的人品,痛恨军阀的残暴,把一口标价二百六十块大洋的柏木棺材降价一百四十块,还特意让工人用二十斤松香和桐油熬制后,把棺材内部仔细刷了一遍。     1927年5月1日,十六名工人抬着新棺,将李大钊的遗体用药水擦拭干净,换上新的寿衣寿帽寿鞋,重新装殓后送往浙寺暂存。     谁也没想到,这一放就是六年。     这六年里,白色恐怖笼罩北平,当局不许人们祭奠李大钊,北大曾张贴的募捐启事刚贴出几小时就被撕掉,捐款只能偷偷进行。     赵纫兰带着孩子回到老家乐亭,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只能靠北大发放的抚恤金勉强糊口。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时局稍有松动,她带着孩子重返北平,下定决心要让丈夫入土为安。     她找到李大钊在北大的老同事,时任校长蒋梦麟深受触动,联合沈尹默、胡适等十三位教授,公开发起了公葬募捐活动。     消息传开后,各界人士纷纷响应。     远在上海的鲁迅寄来了五十块大洋,这相当于他一个月的稿费收入。     鲁迅在寄钱的附言里只写了九个字,字字沉重,愿能补棺木之缝。     当时已是国民党高官的汪精卫,却一次性寄出了一千块大洋,这个数额在当时堪称巨款,远超其他捐赠者。     此外,戴季陶捐了一百块,陈公博捐了三百块,李四光、马寅初、梁漱溟等学界名人也纷纷捐款,就连普通老百姓也揣着铜板赶来凑数。     短短半年时间,共有九十四人参与募捐,总共筹集到两千三百七十七块大洋。     北大会计科仔细记录着每一笔捐款,发票和账目都保存得十分完整。     这些捐款不仅够买墓地和安葬所需,还能稍稍补贴李大钊家人的生活。     公葬筹备小组特意为李大钊在香山万安公墓购置了墓地,一切准备就绪后,1933年4月23日,安葬仪式正式举行。     当天清晨,七百多人组成的送葬队伍从浙寺出发,人们举着“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的挽联,高唱《国际歌》,沿途不断有群众加入,队伍越来越庞大。     有人在路边摆上八仙桌路祭,有人发放传单,高呼抗日反帝的口号,这场送葬仪式渐渐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当队伍行至西四牌楼时,军警赶来驱散人群,踢翻供桌,抓走了二十多人,但驱散后大家又重新聚拢,坚持继续前行。     黄昏时分,灵柩终于抵达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在牺牲六年后,终于得以入土为安。     赵纫兰把那张密密麻麻写满捐款人姓名的清单交给北大保管,她反复叮嘱家人,不能忘记这些伸出援手的人。     如今,这份捐款名册被陈列在李大钊纪念馆里。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