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蒙古国爆发的动乱,大概率只是蒙古国崩溃的开始,要是他们再得不到外部援助,情况很可能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这个只有三百多万人口的国家,如今正掉进一个爬不出来的泥坑,要是没人伸手拉一把,真可能滑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文少卿:蒙古国的“茶杯风暴”,会影响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吗?) 2025 年以来,总人口才三百多万的蒙古国,彻底掉进了政治动荡和发展停滞的泥沼里。首都乌兰巴托成了这场乱局的中心,一连串风波不仅搅乱了日常治理,更把这个国家推到了关键当口。 真正炸开锅的是 5 月 13 日那则在社交平台疯传的炫富视频。视频里的奢侈品和高调排场,在全国人日子都紧巴巴的当下,简直像根火柴扔进了火药桶。 乌兰巴托的街头很快挤满了抗议的人,大家喊着要说法、要改善生活,情绪一天比一天激动。街头的抗议声浪没几天就冲垮了本就摇摇欲坠的联合政府。 5 月 22 日,执政联盟里的主导政党干脆把合作党派踢出了政府,三方组阁的摊子一下散了架。紧接着的信任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几天后提交的议案连议会半数支持都没拿到,6 月 3 日,奥云额尔登总理带着整个政府辞了职,蒙古国开始了政权重组。 可政权交替非但没稳住局面,反而把权力博弈的乱局摆得更明白。总统提名的新总理赞丹沙塔尔上台后,想动一动资源贸易领域的人事,这一下戳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痛处。 10 月 16 日,国家大呼拉尔以多数票通过了罢免总理的动议,第二天议长又突然辞职,权力真空的窟窿一下就露了出来。 更棘手的是10 月 20 日总统站出来,说议会投票程序有问题,直接否决了罢免决议,这下彻底陷入了制度层面的僵局,行政和立法对着干,整个国家的治理机器差不多停转了,短期内根本没法形成有效决策。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动荡,根子其实埋在蒙古国多年没解开的发展难题里。 2025 年头四个月,出口额一下掉了 14.1%,全靠资源出口的经济结构根本扛不住冲击。极端天气使得七成左右的牲畜被冻死了,靠畜牧业吃饭的老百姓直接没了生计。 19% 的通胀率让钱越来越不值钱,年轻人找工作比登天还难,大家心里的焦虑早憋不住了。 更让人窝火的是贫富差距,最富的 10% 人口攥着全国 40% 以上的财富,而近三成的人还在贫困线挣扎,这种落差在经济下行时,不引发矛盾才怪。 政治上,总统掌着军队和外交权,总理管着经济,俩人的权力边界模糊,吵架是家常便饭。多党联合组阁更是各怀心思,政策今天定明天改,根本形成不了合力。 蒙古国的危机并非一日之病。矿产资源收益被少数人垄断;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外运,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动力;政府更迭,政策稳定性不足,连任期内都难以维系,更遑论长期发展规划。 持续的乱局已给蒙古国带来了全方位的打击。政府一瘫痪,重大项目全停了,外资怕担风险不敢来,通胀和失业互相推着往上涨,活生生掉进了 “政治乱— 经济差” 的恶性循环里。 对外合作也受拖累,对靠外部市场吃饭的蒙古国来说,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身为内陆国,蒙古发展本就靠外部环境和区域合作,可自己治理能力跟不上,外界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掀起大浪。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这些年全球经济晃荡、极端天气扎堆,早把蒙古国的经济底子磨得单薄,而政治制度的毛病又让它没力气扛危机。 现在最关键的,是怎么打破 “越乱越差、越差越乱” 的循环。外面的帮助固然重要,但终究得靠自己形成共识、提升治理能力,不然只会越陷越深,真可能走到难以回头的地步。 怎么在保持独立的同时把国家管好?怎么平衡自家需求和对外合作?这考验着蒙古国的决策者。 在全球化遇挫、区域局势又复杂的当下,稳住内部秩序、定好务实的发展路子、抱着开放合作的态度,或许是蒙古国走出泥潭的唯一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