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这回真完了,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仗打到现在,乌克兰的“血肉防线”早已名存实亡。从马里乌波尔、马林卡再到波克罗夫斯克。一连串的消耗战就像无底洞。不断吞噬着乌克兰的有生力量。防御工事修得再坚固。要是没人去守。也只是一堆冰冷的混凝土。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虽然要求部队死守阵地。甚至被合围也不许突围。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土兵员不够。只能把“外籍军团”顶到最凶险的一线。这种做法连雇佣兵自己都开始强烈不满。觉得是被当成炮灰。 这些从全球各地涌来的武装人员。背景五花八门。据俄国防部披露。冲突以来有来自84个国家的超过1.1万名外国雇佣兵到乌克兰作战。 他们中有些人确实经验丰富。但也有很多是看到乌克兰的呼吁后。抱着各种想法来的。甚至有人从来没摸过枪。乌克兰方面最初可能指望他们能迅速补充人力。特别是帮助操作西方送来的武器。 但现实却很骨感。这些外籍士兵面临语言不通、协调混乱、装备不足的窘境。英国媒体还曝出。他们的月工资只有大约1400元人民币。这点钱和面临的风险完全不成正比。 更关键的是。外籍雇佣兵的战斗信念和本土军人完全不同。他们中很多人是为钱而战。缺乏对国家认同的坚守。 一旦战况恶化,最容易“卷铺盖走人”。俄国防部就称。已有超过4800名外国雇佣兵逃离乌克兰。这种靠“租来的战士”填防线的模式。看似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却可能埋下更大的隐患。一支没有信仰支撑的军队。很难顶住长期消耗战的巨大压力。 为了弥补人力的巨大缺口。乌克兰不得不拼命依靠技术手段。他们用数百架无人机构建“电子防护网”。投入远程操控的机枪和地面机器人。试图守住纵深阵地。 这些无人机战术。几乎是当前乌克兰武装力量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作战手段了。俄军也很快找到了应对的土办法。他们给坦克加装铁栅栏、铁丝网甚至树枝做成的“简易防护甲”。这种看似粗糙的改造。 实战中却效果惊人。据说一辆改装后的T-62M坦克。硬生生扛住了25架乌军FPV无人机的轮番攻击。 俄军还动用报废汽车运输步兵。离前线几公里就拆除车门方便避险。派摩托车小组分散穿插。靠无人机空投补给。这种“不追求高精尖、只求实用”的思路。恰恰戳中了现代战场的本质。 西方国家的武器支援也在继续。但同样难掩其中的问题。比如德国莱茵金属的KF-41“山猫”步兵战车,单价高达900万美元,是俄军T-90M坦克成本的两倍。这暴露了西方武器“重品牌轻实效”的弊端。再先进的装备。如果无法适配乌克兰残破的战场基础设施和薄弱的人员培训体系。很可能只是纸面上的优势。最终沦为废铁。 眼下。俄军已攻入长期胶着的红军城。对这个后勤枢纽形成了半包围。迫使乌军陷入“后勤断供”的危机。可以说,现代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体系耐力”。乌克兰依赖外籍兵填防线。西方靠高价武器撑场面。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终究难以经受住战争的终极考验。当倒在顿巴斯土地上的外国面孔多过乌克兰士兵时。这场冲突的性质似乎也在悄然改变。甚至有人评论说这更像是“俄西战争”而非“俄乌战争”了。 战场上的数字不会说谎。每一个冰冷的统计背后都是鲜活生命的逝去。外籍雇佣兵伤亡比例超过本土士兵。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表明乌克兰的兵力匮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接下来战局会如何转折。关键要看乌军外籍兵的补给能否持续。以及西方送来的武器能否真正派上用场。但无论如何。依靠外国雇佣兵支撑战局。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毕竟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能靠“租来的战士”真正赢得一场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