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道刚冰封,波兰故技重施中欧班列又停,再不开边境悔之晚矣 11月的北冰洋已经封冻,每年7到10月的通航窗口期彻底关闭,那条刚完成首航的北极航道瞬间沉寂。本以为这会让中欧班列的价值再升一级,没想到波兰又来这一手——继9月因俄白军演封关后,再次让班列卡在了边境,这次连具体的开放时间表都没给。要知道,北极航道看着时效快,实际根本顶不上用,首航的“伊斯坦布尔桥”号虽然20天到港,但船型只能限在4000TEU以内,6000TEU以上的主流货轮根本进不去,而且通行成本是苏伊士运河的1.58倍到2.8倍,短期内就是个补充通道,中欧贸易真正的命脉还得看陆路。 波兰敢这么折腾,仗着的是自己无可替代的枢纽位置。中欧班列三条通道——东、中、西通道,最终都要经波兰进入欧洲,境内的马拉舍维奇转运站光换装轨道就有24条,能实现“换轨不换车”,近九成班列都得在这中转。2024年这一个站就给波兰带来12亿欧元收入,还带起15万个就业岗位,连波兰的果汁、奶制品都借着“华沙—郑州”班列卖进中国,形成了双向物流闭环。可这份红利,波兰似乎说扔就扔。 9月那次封关已经给过教训了。就因为俄白“西方-2025”军演,波兰突然关闭与白俄罗斯的所有铁路口岸,13天就有130多列班列滞在布列斯特边境,本土物流企业日均损失230万欧元。当时王毅外长刚访问波兰,联合声明里明明写了“共同保障中欧班列安全可达”,结果三天后波兰就翻脸,完全没把经济合作当回事。现在北极航道用不了,欧洲正盼着班列送圣诞采购季的货,波兰又来掐断通道,简直是往中欧企业的伤口上撒盐。 浙江义乌做跨境电商的张老板急得上火,原本9月底要运到德国的几千台家电卡到现在,不仅成本涨了两倍,客户的索赔函已经堆了半桌。德国汽车厂商更头疼,依赖的中国零部件断了供,部分生产线都要停工。波兰自己的企业也没好到哪去,农产品加工企业因为货物出不去,丢了不少对华订单,那些靠班列吃饭的仓储工人已经开始担心失业。华沙大学的学者都直言,政府把安全风险看得太重,压根没算清经济账。 波兰总说封关是为了应对“俄白威胁”,可9月的军演早就结束了,所谓的“安全压力”更像借口。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它是想靠对俄强硬姿态换北约的支持,把中欧班列当成了地缘政治的筹码。这种操作短时间能刷存在感,长期来看就是自毁长城。要知道,中方早就开始布局替代路线,南线经哈萨克斯坦的跨里海通道正在扩容,俄罗斯波罗的海港口的铁海联运方案也跑通了,波兰再耗下去,那些依赖它的企业迟早要转走。 有人问,波兰就不怕失去枢纽地位吗?或许它真没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正在快速流失。9月封关才过去两个月,南线的运量就涨了30%,哈萨克斯坦趁机升级了铁路设施,抢着分蛋糕。北极航道虽然现在当不了主力,但首航积累的经验已经为未来铺路,等破冰技术和船型问题解决,波兰的地理优势只会更弱。更关键的是,欧洲企业已经怕了,谁也不想把供应链拴在一个随时可能“断供”的国家身上。 把经济通道当政治工具,从来都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波兰每年从班列拿5亿欧元过境费,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更是数倍于此,现在却亲手把这块肥肉往外推。中欧班列不是波兰的“私产”,它承载着沿线26个国家220多座城市的贸易需求,堵死这条线,堵的是自己的发展路。 北极航道的冰一时半会儿化不开,欧洲的货还得运,企业的损失还在涨。波兰要是再抱着“安全优先”的执念不撒手,等替代路线彻底成熟,再想抢回枢纽位置可就真来不及了。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糊涂账,到底要算到什么时候? 贸易通道的本质是共赢,不是博弈的筹码。波兰该醒醒了,再不开边境,失去的不仅是短期收益,更是长期的信任与地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