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打压中国”战略并未奏效,反而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附带损害】[看美国“精

理性闲谈天下事 2025-11-05 16:35:13

【特朗普的“打压中国”战略并未奏效,反而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附带损害】

[看美国“精英”层被自己的话术所迷惑而出现的对华认知偏差......问题在于,大棒用多了总会坏——即便它是美国的“大棒”。]

(财富)尽管特朗普总统非传统的谈判风格一直被刻意塑造成“闯入瓷器店的公牛”,但上周在中国,他的表现却更像是田野里温顺的母牛。美中峰会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双方都没有升级两国间持续不断的贸易战。然而,在各国领导人、企业首席执行官和普通消费者中,许多问题依然存在。昨天,我询问了35位资深的中国首席执行官,如果用1到10分来评价这次峰会,他们是否能得12分。不出所料,只有两位表示赞同。随着对峰会的几乎所有角度的审视,两种主要叙事逐渐浮现。

一方面,进行建设性接触是积极的一步,即便只是微小的进展。高盛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在福克斯商业频道强调了这一点。他强调,面对面会晤至关重要,以便“比过去几个月更加富有建设性地达成共识”。所罗门表示,他不认为中美脱钩会发生,但他恰当地指出,美国需要一项新的政策来应对中国长期以来对市场的操纵。

另一方面,尽管闹得沸沸扬扬,但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关系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经济学家德里克·西瑟斯在CNBC节目中持更为悲观的观点。他强烈认为“这次会晤完全是浪费时间”,并进一步解释说“美国的对华政策与特朗普总统上任时几乎没什么两样”。

两种说法都正确。但这次会晤的意义远比这两种观点所能涵盖的要深远得多——不仅仅是因为美国避免了100%的关税威胁或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关键在于,会晤暴露了特朗普关税战的局限性,并表明长期解决方案遥遥无期。

以霸凌手段著称的特朗普深知,对付霸凌者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集体行动。正如特朗普政府经常宣称的那样,作为最大的消费国,美国在全球贸易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人们往往忽略的是,世界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凭借这种影响力,北京“胁迫”各国接受中国补贴产品,迫使企业放弃知识产权,并将不受欢迎的外国竞争对手排挤出局。

特朗普虽然擅长打击集体行动,但在构建集体行动方面却能力不足。他对关税的猛烈抨击使他无法就应对中国掠夺性的贸易策略达成强有力的共识。那么,究竟谁是欺凌者,谁又是被欺凌者呢?

——滥用关税进行个人迫害

特朗普滥用关税的效力,表面上是为了促进经济安全,实际上却将其作为打击个人恩怨或欺压弱小国家的武器。

上周,在加拿大这个友好的北方邻国在备受瞩目的世界大赛期间播放了一则颇具争议但内容准确且耗资巨大的电视广告后,总统对加拿大加征了10%的关税。上周,《华尔街日报》社论委员会猛烈抨击了特朗普的这一举动,称其为“耍脾气”,并指责他“白白践踏了里根的贸易理念”。《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嘲讽特朗普,并澄清了事实:“特朗普先生对里根的演讲理解有误,他在社交媒体上声称‘罗纳德·里根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而热爱关税’也是错误的。里根是一位自由贸易主义者。”

7月,特朗普对所有巴西出口商品加征40 %的关税,除非巴西撤销对前总统、特朗普盟友博索纳罗的“政治迫害”式起诉。南非也因特朗普认为其虐待白人农民和歧视性土地改革政策而遭受高额关税。同样,今年秋季早些时候,在我们9月份的耶鲁华盛顿首席执行官联席会议上,82%的与会者谴责特朗普政府利用关税政策干涉他国内政和平事务,例如巴西最高法院对博索纳罗的裁决。此外,还有对莱索托和老挝等小型脆弱国家征收的破坏性、不分青红皂白的掠夺性关税。

利用关税手段很难说服潜在的国际伙伴为了对抗中国的市场策略而承受经济困境。再加上一位反复无常的总统,如今被一个自私自利的盟友抛弃的风险,似乎比依赖一个目前并未与其陷入这场莫名其妙的贸易战的国家的风险更大。事实上,约有60%的受访者否认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会在短期或长期内刺激其对国内制造业/基础设施的资本投资,而71%的受访者则认为关税有害。

——企业和消费者仍将面临不确定性

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减缓了经济增长,并重创了美国长期合作伙伴和盟友的产业基础,使它们更容易受到中国的潜在胁迫。令人遗憾的是,那些曾希望峰会后能获得更多确定性的人最终失望了。

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仅维持一年,或直至中美关系再次破裂——鉴于中国能否获得这些关键矿产取决于其能否获得美国半导体,这种情况似乎极有可能发生。不过,特朗普已经排除了中国获得最先进芯片的可能性。但他仍然坚持,美国只会作为英伟达与中国谈判的仲裁者。

尽管最初的想法是,这些收费是振兴美国造船业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但美国对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征收的港口费用也被暂时取消了。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中国同意购买“大量”美国豆粕和其他农产品,并配合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然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北京同意购买的大豆数量与过去五年的平均购买量基本持平。同样,许多人可能还记得,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北京曾承诺购买更多大豆并减少芬太尼流入美国。但这些承诺,以及“第一阶段协议”中的 大多数其他条款,最终都未能兑现。

事实上,就在上周峰会召开前几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中国明显未能履行其2020年承诺一事展开了调查。新闻稿指出:“中国似乎没有履行其在第一阶段协议下就非关税壁垒、市场准入问题以及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所作出的承诺。”五年过去了,最新一轮谈判未能解决上述任何问题,甚至未能达成一项全面的贸易协议。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德里克·西瑟尔的观点部分正确。美国已经恢复到特朗普政府执政前的状态。尽管如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商品的生产成本都大幅上升,而且外国伙伴的经济状况也比今年1月时明显疲软。

加拿大央行行长蒂夫·麦克勒姆表示,由于美国关税带来的“结构性转型”,加拿大经济正在走弱,部分产能已被“摧毁” 。在南部,墨西哥第三季度GDP出现萎缩,引发了人们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因为从采矿、建筑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都受到了贸易紧张局势的严重冲击。与此同时,由于关税的不确定性,德国制造业订单几乎停滞,甚至超过了新冠疫情期间的急剧下滑,勉强避免了经济衰退。欧元区整体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向中国拱手让出权力认知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为中国提供了机会,让北京可以通过反制措施公开强调中美之间新的权力平衡领域。关于中国崛起的传言自奥巴马政府时期就已存在,但特朗普两届政府采取的行动无意中让渡的权力不容忽视。

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贸易战促使中国大力追求经​​济自给自足和在关键供应链上占据战略地位。此后,中国致力于扶持包括华为、中国稀土集团和比亚迪在内的中国产业巨头。特朗普对世界发动经济战的同时,将中国塑造成一个稳定、多边的合作伙伴,与一个不可预测、单边主义且专制的政权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削弱了旨在展现美国软实力的机构,而北京则加大了提升中国国际声誉的力度——从投资东南亚的大型铁路项目和南美的大型港口,到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政界、商界和学术界领袖中建立顶尖智库并影响舆论——与此同时,他仍在不断削弱美国的地位。

峰会最终暴露了本届政府战略的一个根本缺陷:特朗普发动了一场美国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赢得的贸易战。应对中国的市场“操纵”需要集体行动,而特朗普却通过不加区分地使用关税,系统性地破坏了这种集体行动。矛盾的是,关税“大棒”最想消除的中国市场“扭曲”——补贴、知识产权“盗窃”和“强制技术转让”,这些才是最合理的打击目标——却最难得到纠正,因为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给美国的盟友造成了附带损害。如果没有胡萝卜加大棒与之配合,随着美国影响力的减弱,它将面临被孤立的风险。问题在于,大棒用多了总会坏——即便它是美国的“大棒”。

0 阅读:1
理性闲谈天下事

理性闲谈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