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徐向前收到一代名将郑维山的来信,信上表示他现在生活非常困苦。徐元帅当即给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打电话,愤怒的说道:“不要踢皮球了!必须优先解决他的问题,不得有半点拖延!” 当一代名将的求助信寄到了元帅府邸,当昔日师徒再次相遇却是如此境遇,1979年那通愤怒的电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师徒情深?一个开国中将的困顿生活如何牵动了整个军方高层的神经? 1979年初的北京还带着春寒,从安徽农场回到北京的郑维山,此时正住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里,生活条件降低了许多,凭借着在安徽寄过来的微薄的工资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在北京的正常生活。这位曾经威震川陕的少年猛将,如今却为基本的温饱发愁。 郑维山是湖北麻城人,黄麻起义时才12岁就开始替父亲为地下党送信。193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成了徐向前的一名传令兵。随后作战勇猛一路升迁,18岁时就当上了红9军27师政委。在红四方面军中,徐向前亲自调任郑维山为88师政委,这个师是将军内最能打的3个团编成的突击师。 在长征期间,郑维山带领部队3过草地,3翻雪山,2次率部迎接兄弟红军。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郑维山就是先行官。毛主席曾经盛赞:“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建国后他担任了北京军区司令员,负责首都安全保卫工作。 但是在特殊年代,郑维山在1968年被指控为”山头主义”,1971年被撤销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被派遣到安徽劳动。直到1979年,郑维山受到组织上的照顾,终于从近九年的幽禁中抽身,来到了北京,但是虽然不被幽禁,身上”山头主义”的名声却并没有被平反。 面对困境,郑维山想到了自己的老首长。于是找到了自己的老首长徐向前,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帮忙向党中央书信一封,说明情况。郑维山给徐向前写了一封信,反映他生活困难的问题。 徐向前在收到郑维山的信后十分重视,作为郑维山的领路人,他最知道郑维山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信誓旦旦的用自己的身份担保,想让组织上尽快查清郑维山的事件。但是没想到给组织上提出的请求竟然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丝毫的动静。 几个月过去了,郑维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徐向前意识到不能再等下去了,这位向来温和的元帅终于愤怒了。徐向前给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打了个电话,有些生气地说道:“国清同志,郑维山同志反映的生活问题,我觉得应该帮他解决一下。是由总政治部负责,还是由北京军区负责,由你决定一下。要他们确实负起责来,快点解决,不要推来推去,来回踢皮球!这么老的一个红军,工资、粮票都要从安徽寄过来,生活问题先解决,别的再说”。 韦国清是开国上将,1977年8月任中央军委常委、总政治部主任。接到徐帅电话后,韦国清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他知道徐向前是真的生气了,也是真的想帮助郑维山。电话那头的韦国清连连表示,一定会马上落实这件事,他自己亲自来办。 徐帅一发火,郑维山的生活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接着,在徐帅的督促下,郑维山也很快得到了平反。徐向前元帅的一通电话,如同一声春雷,在总政治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韦国清主任接到电话后,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解决郑维山等老同志的生活问题。 1979年12月6日发布了关于”华北山头主义”的通知,这份通知意味着郑维山将军身上的重重枷锁终于得以解开。经过总政治部的细致审查,1980年10月21日,中央军委与中共中央领导批准后,总政治部下发了郑维山将军的审核结论,至此他多年沉冤得以昭雪,一切尘埃落定。 郑维山将军的事宜也引起了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元帅以及李先念同志的关注。三位老首长纷纷站出来为他发声。1982年,邓小平亲自点将,任命郑维山为兰州军区司令员。就这样,离开军职达11年之久的郑维山,重新走上了为军队、为国防服务的岗位。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郑维山:“你去兰州军区当司令,我是放心的”。 这个故事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深厚战友情谊,也体现了他们在困难面前相互扶持的高尚品格。徐向前对郑维山的帮助,不仅解决了一个老战友的困难,更体现了一位开国元帅的责任担当和人格魅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正是这样的师徒情深,让许多蒙冤的老同志重新找回了尊严和地位。 一通电话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份师徒情改写历史的轨迹。在您看来,徐帅的这种做法体现了怎样的领导风范?如果您是当时的韦国清,面对这样的压力会如何应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