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没有贪官?不是没有,是因为美国从制度上“消灭”了贪官,就连贪污都是合法的。这种制度性腐败不是某个官员的个别行为,而是整个系统运行规则下的必然产物。 你要是去查美国联邦调查局或者司法部的官网,确实能看到不少贪污腐败的案件,尤其是地方官员,比如某个小镇市长收了开发商的钱帮忙批地。 或者警察局长用公款给自己买豪车,这种事情只要被抓到,那就是罚款加判刑,毫不含糊。但你再往上看,到了国会、白宫这一级,就几乎看不到这种“收现金”的低级玩法了。 不是他们更高尚,而是他们玩的那套叫“游说”。美国的政治游说制度,说白了就是有钱人和大公司直接给议员花钱,帮他们竞选,给他们捐款,然后等这些人上台之后。 再通过立法或者政策回报这些“投资人”。这套流程在美国是合法的,而且有完整的体系来保护它的运行。比如企业可以成立政治行动委员会。 这些组织可以合法地给候选人捐款,甚至可以花大价钱帮他们打广告拉选票。等人选上了,哪怕你心里明白他就是为了那笔钱才支持某个法案,也没法说他贪污,因为这一切都有章可循。 你如果留意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捐款记录,会发现不少候选人背后都有科技巨头、能源公司、金融机构的身影,这些公司不是傻子,他们花这么多钱是为了什么? 当然不是为了公益,而是为了将来政策能对他们更有利。这种模式已经成了美国政治运作的一部分,谁都知道规则就是这样。 其实不光是政治捐款,还有“旋转门”现象也是一绝。很多美国官员在政府任职几年后,就跳槽到大公司当高管,拿着百万年薪继续发挥“影响力”。 比如曾经在财政部工作的人,退休后进了华尔街银行;军方背景的,将来很可能出现在军火公司的董事会里。这种人脉和资源的转换过程。 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实际效果就是,一个政策怎么定,背后站着谁,基本都已经提前安排好了。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说,那就是美国媒体虽然自由,但在涉及大财团利益的时候。 报道尺度其实非常有限。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政策明明让普通人吃亏、让企业受益,但就是没人深挖背后的原因。原因也不复杂,媒体本身也需要广告,需要投资。 而这些资金来源恰恰来自掌握资源的那部分人。所以在这种生态下,制度性腐败就像空气一样存在,却很难被叫破。 有人可能会说,那美国选民不是可以投票吗?可以是可以,但问题在于,无论你选谁,他背后都有“金主”,换汤不换药。 再加上两党轮流执政,很多政策根本没法彻底推翻,顶多是调整细节。因此,那种通过投票来“惩罚”贪官的方式,在这种制度下作用其实相当有限。 要说美国这套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精致”的,其实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白克诉维莱案件”之后,法院裁定政治捐款是一种“言论自由”。 从此打开了资本影响政治的大门。后来又有“公民联合诉联邦选举委员会”这个著名案件,进一步放宽了企业花大钱干预选举的限制。 这一连串的司法判例,让整个系统从法律层面为制度性腐败搭好了舞台。如果你再看看美国对外政策,情况就更清楚了。为什么美国会在某些地区频繁干预。 说是为了民主,其实背后往往都有经济利益。比如中东地区的局势,美国的立场常常和军火、石油、地缘政治利益密不可分。这种国家级别的“利益交换”。 其实也是一种制度化的运作方式,你很难说哪个决策是“腐败”,但你也很难否认,利益关系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所以说,美国没有贪官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表面认知。现实是,美国通过制度把贪污合法化、流程化,让腐败不再是单个官员的私下行为,而是整个系统运行方式的一部分。 你可以不认同,但你不能否认,这套机制在美国运行得非常稳定,而且还被美其名曰“民主政治”。真要说美国做得巧妙的地方。 不是他们没有贪官,而是他们让贪官都穿上了西装,走进了会议室,拿着合法的文件,把一切都变成了程序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