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通过视频向台湾“远见高峰会”直言:“过去那种

小奇科普档案 2025-11-07 10:04:36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通过视频向台湾“远见高峰会”直言:“过去那种可以确信美国总统支持台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同时警告台湾切勿采取任何激进行动,应专注经济发展、远离冲突漩涡。这一来自美国人的警告像雷声风声中的剧烈闪电,再次撕破民进党当局早已岌岌可危的黑暗骗局。 其实,这种提醒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只不过这次说得更直接、更不留情面。过去几年,台湾当局一直在国内外营造一种“美国对台支持坚如磐石”的氛围。 把各种军售、访问、声明都当成美国“保护伞”的证明。但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国际现实的人都知道,那些所谓的支持,更多是建立在美国自身利益的基础上。 美国什么时候真心实意地为别人打算过?弗里德曼这番话,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更理性的视角告诉台湾,别再做梦了,美国总统要不要挺你。 不是看你有没有“民主自由”,而是看他自己选情需不需要、战略上值不值得。现实就是这么冷酷。美国政界现在的主旋律是什么?是保住自己。 从乌克兰局势到中东战火,美国的对外战略越来越倾向于“能不管就不管”,资源优先留在本土。再看看美国政府这两年的表现,不难发现,美国对外承诺的实际履行率正在下降。 不像几十年前那样,一句“我们会支持你”可能还真会付诸行动。现在更多是口头支持、象征姿态。如果台湾还指望美国在关键时刻出兵护台,那只能说是太天真。 弗里德曼说的“那种可以确信美国总统支持台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甩巴掌。 这时候再看看岛内的那些既得利益政客,依然在高喊“坚定走自己的路”“抗中保台”,听起来气势汹汹,其实更像是自我安慰。问题是,他们喊口号的底气从哪来? 从美国的几艘军舰?从几个不痛不痒的“挺台”议案?这些东西看上去热闹,实际操作价值有限。更别说在国际社会真正有发言权的国家,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一直是谨慎而克制的。 而台湾当局却偏偏喜欢把这些象征性的动作无限放大,好像只要多几句口头承诺就能高枕无忧。但现实是,美国政坛风向一变,哪怕只是换了个总统,台湾的局势就可能大变。 看看近年的阿富汗撤军事件,美国在承诺撤退前“会保护盟友、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的话还言犹在耳,结果呢?说撤就撤,连个招呼都不打。 那些曾为美军效力的阿富汗人,很多连命都保不住。如果连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伙伴都能被抛弃,那台湾又凭什么认为自己会例外? 弗里德曼的警告,其实就是在提醒台湾别把幻想当现实。世界不是靠情怀运转的,是靠利益交换。台湾要真想安全,就得看清这一点,别再把政治赌注都压在美国身上。 从另一个角度讲,台湾现在最该做的,不是继续在地缘政治上“作秀”,而是踏踏实实搞经济。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科技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台湾其实有很多机会。 但如果老是被政治绑架,动不动就要“展示立场”,就很容易失去发展窗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过去成立,现在依然成立。 台湾有本事在半导体领域站住脚,就是靠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市场耕耘。可如果现在因为政治挑衅把这个优势浪费掉,不仅得不偿失,还可能陷入孤立。 更何况,当前的国际局势也不允许台湾再“玩火”。从俄乌冲突到巴以冲突,全球已经没有多余精力再去应对新的地区动荡。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而民进党当局如果还幻想通过“制造紧张”来换取国际关注,那可能只会引火烧身。美国人现在自己都焦头烂额,谁还有空天天帮你站台? 再说了,真正决定台湾命运的,永远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它自己选择走什么路。所以这次弗里德曼的警告,虽然听上去有点刺耳,但也许正是台湾最该听进去的声音。 不是每一句真话都好听,但越是真话,越有价值。而那些继续鼓吹“美国一定会保台”的人,说到底,不是太天真,就是别有用心。现实已经很清楚,梦想再美,也得睁开眼看看路。

0 阅读:0
小奇科普档案

小奇科普档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