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写到;"他就像从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出的松柏,外表

探史官 2025-11-06 21:59:22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写到;"他就像从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出的松柏,外表枯槁,但内心充满生机……" ​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刚刚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后,在陕北拍摄。那时的毛主席瘦骨伶仃、面容憔悴沧桑、严重缺乏营养,连容貌都失却了原先的样子! 谁能想到,这位看起来疲惫不堪的领导者,刚在遵义会议上挽救了濒临绝境的红军。四个月的彻夜长谈里,他在狭小的窑洞里向斯诺袒露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构想,是对抗日局势的精准预判。 长征路上的饥饿与严寒,在他脸上刻下深深沟壑,却没磨灭那双眼睛里的光。战士们穿着单衫、光着脚踩过雪地,他和大家一样啃着干粮、宿在荒野,可心中始终燃着“到陕北去”的信念。 哈达铺邮局里偶然缴获的《大公报》,成了照亮前路的星火。当“陕北有刘志丹的根据地”的消息传来,这位领袖眼中闪过的狂喜,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能滋养精神。 陕北的乡亲们不会忘记,这位瘦高的领导人走进吴起镇时,和战士们一起扫净窑洞、担满水缸。老百姓掏空面缸端出荞麦面,不是因为红军的武力,而是被这份与民同心的赤诚打动。 有人只看到他“一卷铺盖几件衣物”的清贫,却忽略了他胸中装着的万里江山。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深夜还在油灯下研读马列著作、分析战局,这份坚守比任何华丽外表都更有力量。 那些嘲笑红军“流窜陕北”的敌人不会明白,正是这片贫瘠土地上的鱼水深情,让革命的火种得以燎原。刘志丹等人用七十多次武装斗争换来的根据地,最终成了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与出发点。 外表的枯槁是岁月的磨砺,内心的生机是信仰的力量。这张照片之所以震撼人心,正因为它定格了真正的强者模样——不是锦衣玉食的安逸,而是历经苦难仍不改初心的坚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
探史官

探史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