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欧美比起来,我们实在是太良心了! 说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通信行业起步那会儿,

恰似江楼月 2025-11-07 00:18:20

跟欧美比起来,我们实在是太良心了! 说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通信行业起步那会儿,国外大厂的套路真是一套接一套,让人直摇头。想想看,那时候国内电话网还挺原始的,模拟交换机到处是,信号时好时坏,接入一个新用户得排长队。邮电部一看这不行,得赶紧升级,就开始引进国外的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事儿从1983年启动,当时的部长文敏生拍板,选了比利时的贝尔公司,引进了S1240系统。这套设备一上马,全国通信网的骨干就稳了,第一套在安徽合肥开通,标志着中国迈进了数字时代。可问题来了,引进不是白来的,配件和零件的定价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贝尔的S1240机箱钢板一块卖三万美元,塑料扎带一根一美元,这价格搁现在听都觉得离谱。那时候国内工厂明明能自产类似东西,成本低到几分钱一块,可人家不让用,理由是保修条款必须原厂配件,不然整机出毛病他们不负责。爱立信和西门子也差不多,引进他们的AXE系统或类似程控机时,接口模块、备用板卡全得从他们那儿买,价格高出市场两三倍。捆绑销售这招,国外玩得溜,表面上卖给你核心设备,实际把周边生态全锁死,你想省钱?门都没有。结果呢,引进一批设备,预算超支严重,邮电系统咬牙掏腰包,全国用户间接买单。七国八制时代,国外交换机占了大头,国产的模拟机被挤到边角,市场份额少得可怜。 再看波音这边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美国波音公司那句名言,“我们不生产任何零件,只做设计和总装”,听着高大上,实际是把风险全甩给供应商,自己躺着数钱。一架737客机,零件从全球采购,总成本控制在3000万美元左右,组装完直接标价1亿美元,翻倍盈利不是梦。供应商呢?蜂拥而上,争着抢着供货,生怕被踢出局。波音的供应链管理严得一批,指定认证件不买?飞机飞不起来。售后更狠,备件价格水涨船高,一套仪表盘或引擎部件,换一次得花几十万,维修队上门还得等他们调度。空客也学这套路,A320系列类似,核心部件本土化,利润层层加码。结果用户买了飞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叫苦不迭。波音737 Max那次事故后,停飞20个月,亏损255亿美元,可人家照样靠备件和服务回血,2022年售后收入就上百亿刀。 这些事儿搁一起看,国外大厂的商业逻辑就是最大化利润链条,从设计到交付再到维护,每一环都卡脖子。引进时,你得吞下高价配件;用着用着,出点小问题,维修费又是一笔巨款。相比之下,中国那时候虽穷,但学得快。文敏生引进S1240后,没几年就搞合资,1984年上海贝尔成立,技术转移逐步到位。国内工程师边学边改,零配件开始本地化生产,成本直线下降。贝尔的S1240初期卖不动,进口件太贵,成熟度也不够稳,可合资厂一投产,问题就缓和了。全国网升级加速,1990年代初,电话用户从几千万蹿到上亿,接入率翻番。 转折点在1991年,巨龙通信的邬江兴团队搞出HJD04机,这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04机一出,彻底打破国外垄断,鉴定会上邮电部直接通过,标志着国产数字交换起步。到1999年底,04机网上运行总量达2000万线,占局用交换机市场大半江山。价格呢?比进口货低一半,本地配件随便换,维修简单,用户省心。巨龙公司挂牌后,产业化提速,全国电信网从模拟到数字转型,农村电话也跟上节奏。04机虽后来被更先进的取代,但它奠基了自信,中国人能造出世界级设备。 华为和中兴的崛起,更是把这股势头推向高潮。中兴1985年起步,早年加工贸易,1990年代转自主研发,推出C&C08机,农村市场先攻克。华为呢,1987年任正非创办,从代理起步,1998年换机潮中C&C08大卖,一车车旧交换机拆下运农村,换上华为货。两家企业不玩捆绑那一套,配件开放采购,价格亲民,售后响应快。进入2000年,华为中兴覆盖全国,出口海外,印度建厂设所,市场份额超爱立信。5G时代更猛,华为占全球基站四成,中兴紧随,设备成本低,用户负担轻。国外巨头呢?爱立信西门子专利壁垒高,配件认证卡人,中国企业靠开源生态反超。 说良心,这不是空话。国外模式重利润,轻用户,波音737卖1亿刀,实际制造成本三成都不到,剩下全在供应链和售后榨取。贝尔时代,中国引进时被迫高价买配件,全国预算紧巴巴。可中国企业学乖了,04机后,配件标准化,本地供应链全覆盖,维修半天搞定,不像国外等一周。华为中兴的5G基站,部署成本比爱立信低20%,运营商省钱,消费者网费稳。波音787外包过多,供应链断裂延误三年,额外烧钱数十亿,中国C919大飞机走自给路线,零部件国产率超60%,风险可控。

0 阅读:41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