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还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乌克兰的女人,将来该怎么办?战争打响三年多,大家的目光总盯在前线硝烟上,可谁留意到后方那些女人的日子? 战争把男人都卷走了,家里只剩女人和小孩,想找个靠谱男人比登天还难。哈尔科夫的早市现在成了,清一色的“娘子军战场”,凌晨四点就亮起的马灯底下,全是裹着厚外套的女人,在搬土豆、扛面粉。 以前守摊的老伙计、帮工的小伙子早没了踪影,最年轻的摊主是个28岁的寡妇,丈夫去年在赫尔松牺牲,她现在带着俩娃,每天得卖够三百格里夫纳,才够交房租和买奶粉。 这场景在乌克兰遍地都是,战争打了三年多,前线的枪炮声抢了所有头条,可谁真的凑近看看,那些被留在后方的女人,早把自己活成了钢筋水泥。 街上的景象最戳心,基辅的主干道上,走十分钟能碰见几十个女人,却难见一个30岁以下的男人。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去年底的数摆在那儿,18到40岁的男性人口比战前少了近40%,要么上了前线,要么跟着难民潮逃到了波兰、德国,剩下的不是伤兵就是老弱。 不是女人想当顶梁柱,是没人可指望了。战前乌克兰的女性劳动力,占比还不到45%,现在早飙到了60%以上,连最苦最累的活儿都成了女人的天下。 敖德萨的港口里,以前需要壮汉才能操作的起重机,现在由四个女人轮班管;赫尔松的农田里,拖拉机驾驶员全是裹着头巾的农妇,她们得自己犁地、播种、收割,晚上回家还得给老人孩子做饭。 最熬人的是经济账,物价涨得比火箭快,工资却没跟上。基辅的面包从战前的8格里夫纳,涨到25格里夫纳,鸡蛋贵了三倍,可普通女工一个月工资也就一万多格里夫纳,折合人民币才两千出头。 联合国去年的报告说,乌克兰有70%的家庭靠女性支撑,其中一半以上要打两份工。有次刷到当地博主的视频,一个单亲妈妈在夜市卖手工围巾,零下十几度站到凌晨,说多赚点才能给孩子买抗生素,药店的药价早翻了五倍,还经常断货。 更糟的是没人帮衬。以前家里修个水管、换个灯泡喊男人就行,现在全得女人自己来。哈尔科夫有个小区,水管冻裂了三天没人修,最后是六个女人凑钱买工具,跟着网上教程一点点补好的。 托儿所、幼儿园闭了一大半,战前全乌克兰有两万多所托儿设施,现在剩不到一万所,还多半在西部。切尔卡瑟的一个女护士,每天带着4岁的儿子上班,把孩子放在护士站的储物间,中午抽空喂口饭,晚上再一起挤公交回家。 至于西方援助的清单里,全是导弹、装甲车,没几包奶粉、几床棉被。去年冬天特别冷,基辅不少小区断了暖气,联合国难民署发的保暖物资根本不够分,好多女人只能带着孩子挤在地铁站里过夜。 心理上的苦更没法说。世卫组织统计,乌克兰女性的抑郁症发病率,比战前高了三倍,失眠、焦虑成了常态。每天打开手机全是坏消息,要么是前线伤亡名单,要么是家乡被炸的新闻,却连个能说说话的人都没有。 更让人揪心的是未来,男人回不来,家就没个盼头。波兰的难民机构做过调查,逃到国外的乌克兰男性里,只有不到30%打算战后回去。留在国内的,要么残了,要么老了,想组建家庭都难。 乌克兰的出生率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去年一年只出生了不到20万个孩子,比战前少了一半还多。有个社会学教授说,照这趋势,再过十年,乌克兰的年轻人口得少三分之一,可这话没人当回事,大家都在盯着前线的胜负。 以前总说战争让男人成长,可没人说战争把女人逼成了“超人”。她们既要当爹又要当妈,既要赚钱又要顾家,既要扛生活的苦又要受心理的熬。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可乌克兰的女人现在是钢铁做的。只是这钢铁里藏着多少眼泪,怕是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你们说,等硝烟散了,这些苦过累过的女人,能盼来她们想要的生活吗?那些跑出去的男人,还会记得回家的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