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18子曰:“君子

天津说过去 2025-11-09 00:09:25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由内向外,表里如一的君子之道。本质是义,义是合道的;如此外在的行礼,维护社会秩序和良知;低调内敛的谦卦,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个爻都是吉的卦,以此顺随的按照天道而孙以出之。为何古文要意境,这里定义或者组词的方式就是言论,但是出之的意境不光包括言论,也包括态度和表情。很多人不说话,但一个轻蔑的笑,就能让人感受到傲慢和无礼。所以古文一定是意境,一个字就已经好多场景了。信以成之,也是如此,是广义相对论的概念,信在这里可以应用于对道、对人,也可以对事,也可以对自己等等。比如对自己,不自欺,自己说好的要戒烟,怎么就管不住自己呢?这叫有诚信吗,怎么能自欺呢?一定是广义的意境,而不是狭义的组词。

一边是心里的厌恶,一边是逢迎讨好,这怎么能是信以成之呢?为何前不久有个知识分子,跑到美国谈论,中国没有人才,都是溜须拍马的人。如此言论获得了不少赞同,这就是功利性价值观的大环境,造成所谓的适者生存的文化,从而自欺和欺人的方式去适应社会。多可悲的功利性的风气啊。但是适者生存,属于西方文化,属于丛林法则的进化论。华夏传统文化从来没有适者生存的功利性概念。

组词就会教条主义,如此做,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因为狭义的概念,外在的几个形式而已,就容易做到,所以教条主义害死人啊,成就了很多无用的知识型书橱,还自信满满的以为自己就是君子了。但是广义的意境,就没那么简单了,只是一个信以成之,对人对己,这里先不讨论维度最高的对道、对佛。是不是就是很难做到了,只是犯颜直谏一条,有几人可以做到。

结合一以贯之,修德的具体落地,先是正向的如之何的省察克己;后是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如此三省己身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为君子;之前说过论语就是一本君子教科书。圣人通过感悟天道,依据天道,制定了维护宇宙秩序和规则的模式,君子负责具体执行和落实。比如周公依据周易制定了周礼,然后众多君子们落地了更系统的文化体系和政治秩序,诗书礼乐的文化、忠孝仁义的社会价值观导向,最终形成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大环境和大氛围,最终形成了成康之治。舜帝也是如此,感悟天道,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通过树立奉献者的榜样,同时不让奉献者吃亏;形成整体社会大环境,无私奉献精神作为社会的共识,然后舜帝按照君子的标准,选择了二十二位大臣,以此治国平天下。

这里其实有个疑问,三皇五帝时期,不存在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环节,感觉马克思依据西方发展模式直接套用在东方智慧上,有些牵强。这一点一直不理解,为何用西方两百年的发展规律,去总结和归纳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呢?为何感觉就是去中国化呢,这难道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吗?尧舜时期,已经是无为而治的大同世界了,精神层次的提升远高于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的层次;马克思的客观哲学基础在于进化论,也就是丛林法则和博弈思想。这都不同于中国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思想,明明是两个体系,为何要用一个体系去解读另一个体系呢,你让兽医给人类看病,不太合适吧?三星堆的文明等级相当于五百年前,西方的文明等级,也就是再往后的五百年,他也到不了尧舜的精神层次。一部易经已经探索了暗物质、暗能量的宇宙秩序和发展规律了。怎么就非要眼见为实的西方逻辑学作为科学崇拜呢?科学就是双刃剑,刚开始发展,是因为世界需要,推动了科技靠近了中庸之道的那个动态点,所以促进了世界进步;但是人类的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造成一往无前的经验主义,科技的崇拜,就是暴力和霸权的崇拜,最后导致世界毁灭的走向。这个趋势,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时候世界真的离毁灭不远了,死了一半人的时候,或许就痛定思痛,开始觉醒了。当下的世界到底需要精神层次,还是科技的发展。又快到了,需要精神需求,重新回到中庸之道的那个宇宙规律的那个动态点了。科技崇拜走极端了,人类走向毁灭就是必然的结果。拭目以待吧。

这也有时让我感觉,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战斗。孤独的存在。

这句是君子的践行。君子之道的修行之路。如何做到笃行,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里的之,就是君子之道。感受意境,感受广义相对论。任何言论把画面感的意境体现出来,都会打折,忘掉文字,忘掉语言,忘掉逻辑和思维;用心去感受意境吧。

0 阅读:4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