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20子曰:“君

天津说过去 2025-11-10 00:08:22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传统的解读——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人称道。”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君子无争,争也就是死后的谥号。一方面结合了上句,时时处处的内在提醒自己不清楚自己,所以动态的激活,去反思和省察,自己有没有名不副实。另一方面,君子在乎的不是活着的时候,只有死了之后;那么诗言志的内涵,体会意境,是不是无我。对名利的不相,只有死后谥号才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激励自己努力,一方面劝勉自己在乎的只能是死后的谥号,要放下私欲,要无我,要求无的仁,不相的知。

另外这种状态,就是有始有终,一以贯之的状态。死后的谥号,这是结果,不是过程,因为过程中,很多人一成功就骄傲,就自以为是了。他没有考虑死后谥号的问题,所以才会放纵私欲,骄奢淫逸。还有一层,生前的名闻利养,因为权力和富贵的影响,周围人一般无法客观的评价你,只有死后,历史的公平和客观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告诫君子,生前不存在好名,虚名;当个伪君子没有意义,只有死后的客观真实的谥号,才是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谥号的依据就是无私奉献的牧羊犬精神以及于国于民的实际贡献。

如果放在心即佛的维度,无我正好是上句的下一个环节;先是无念的激活状态;然后进入无我的真如境界。融入天,没有了自己,但自己还活着,处于激活状态;但就是无我的融入了,如果外界有危险,又能感知到,同时天人合一的方式予以应对。

这就是完完全全的致良知状态,予以应对。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欲杂念,在于思无邪的良知反应。这里没有任何的思维逻辑了,进入了初级无我的状态,当然,修为到深度无我,即可触及心即佛,即可融入暗物质,体会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另外这句,还有一层现实意义,比如文天祥和洪承畴。都是自称忠孝的真儒,但是对于生死考验的时候,文天祥选择了这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再对比一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不是同样的意境。

可是洪承畴就不一样了,没有考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所以,选择了荣华富贵,失去了死后的尊严。

曾国藩和左宗棠也是这句的忠实粉丝,一个文正,一个文襄。追求的都是青史留名,而不是生前享受。有一部分开悟的人,放得下名闻利养,但是对于死后,青史留名还是有执念的,这是客观现实,一部分大人物的精神需求。有点像西方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最高维度就是自我实现。

但是佛家和道家,看这句;就是一切都是虚空,死后才是真如的涅槃。当世需要无我,研究究竟涅槃的境界,死后就可寻得彼岸,脱离苦海。不过儒释道,都有无我的这个环节,只是后面的大方向不一样,一个是参与游戏,寻得盖棺定论;其他是脱离游戏,不玩游戏。不过都是放下我执我相的游戏心态。交易里也是这种心态最佳,资金都是数字,只是参与游戏,游戏心态反而最佳。

这里的盖棺定论,这是儒家,君子一生的一以贯之总结。或许谥号才是君子唯一要求的那个有。死后也是不相的,不是婆娑世界了,而是纵面的灵魂归属;所以相的世界还是求无,无我,合于道。

0 阅读:18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