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 2025 年 8 月,美国财政部的公告撕开了平静的表象,联邦债务首次冲破 37 万亿美元关口,仅仅两个月后,10 月中旬的最新数据便将这一数字刷新至 37.9 万亿。 它还在以每天 25 亿美元的速度疯狂膨胀,折算下来,每个美国公民的肩头都扛着十多万美元的隐性负债。 可诡异的是,就在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的当下,美国依然维持着 11 艘核动力航母的庞大海军规模。 这种看似矛盾的景象,绝非财政奇迹,而是一套让全球买单、以霸权为支点的闭环游戏,我们其实早就被美国的表面假象骗了。 美国的底气,从来不是自身财政的健康度,而是 “以军生利、以利养军” 的霸权红利闭环,单艘尼米兹级航母的造价就超 60 亿美元,而一艘航母全生命周期的花费高达 600 亿美元,相当于 15 倍造价,足以抵得上一个中等国家的年度 GDP。 11 艘航母的持续运转,靠的不是财政盈余,而是全球军售市场的巨额回报。2024 年美国对外军事装备销售额飙升 29%,达到 3187 亿美元的纪录高点,2025 年更是与沙特签下 6000 亿美元的天价军售协议。 这些游弋在全球各大洋的钢铁巨兽,本质上是美国军工的 “移动活广告”,在红海,航母编队为商船护航的同时,也让中东各国亲眼见识到美式装备的威慑力, 沙特、阿联酋随后便密集签下导弹、战机采购订单,在俄乌战场,F-16 战机的实战表现,直接带动了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后续采购热潮。 每一笔军售收入,最终都会回流到美国军工复合体口袋,再通过政治游说推动国会批准更高的军费预算,形成 “航母展示实力 — 军售获得收入 — 军费支撑航母” 的正向循环。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于2025 年 9 月,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至 4% 至 4.25% 区间,同时调整缩表节奏,每月仅赎回 50 亿美元国债。 这看似常规的操作,实则是为美国债务和军费 “松绑”— 低利率降低了政府发债成本,让 37 万亿债务的利息支出可控;而放缓缩表则意味着美联储仍在间接承接美债,避免国债市场崩盘。 这些没有实体支撑的美元,通过国际贸易、石油结算等渠道流向各国,本质上是让全世界共同稀释美国的债务风险。 其他国家辛苦积累的外汇储备,最终大多变成了美国国债,相当于间接为美国的航母建造和军事扩张输血。 美国 2025 年 9620 亿美元的军费预算,超过后 10 个军事大国的预算总和,其中近 40% 用于装备采购和维护,而这部分资金的源头,正是全球各国持有的美债。 11 艘航母更是这套霸权体系的 “武力压舱石”,它们用威慑维护着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确保石油等关键大宗商品始终以美元结算。 这种 “以债养军、以军护霸、以霸生利” 的底层逻辑,让美国债务失去了常规意义上的 “负债” 属性。军工复合体与政治体系的深度绑定,让高债务与强军事形成了难以拆解的共生关系。 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等军工巨头长期占据全球军工企业排行榜前列,它们通过政治献金、雇佣前政府官员等方式,深度影响美国的国防政策。 2025 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 9620 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航母升级、舰载机研发等项目,而这些项目直接关系到军工企业的营收增长。 国会山的政客们为了争取军工企业所在选区的选票,往往会无底线支持军费扩张,哪怕这意味着债务持续飙升。 这种 “军工 — 政客 — 军费” 的利益捆绑,让美国陷入了 “越借越能借、越养越能养” 的畸形循环 ,我们被骗的核心,是误将美国的债务当成了常规意义上的 “经济包袱”。 当霸权威慑力减弱,全球不再愿意为美国债务买单时,这场靠谎言和武力维系的游戏,终将迎来无法收场的一天。

沉默or死寂的沉默
十二艘航母在那几千亿债务面前算个毛!!何况能执行任务的就那四五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