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非常通透的话:“不要去给别人建议,更不要给亲戚朋友出谋划策,因为,好为人师,

陈砚之 2025-11-09 23:12:28

一段非常通透的话:“不要去给别人建议,更不要给亲戚朋友出谋划策,因为,好为人师,其实也是一种炫耀,是在告别别人他不如你,最后你帮的人,反而会更加讨厌你。 好为人师这个毛病,从古到今都害了不少人。孟子早就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意思就是人最大的问题在于总想当别人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训别人,以为这样能显示自己聪明,其实往往适得其反。别人没求你,你就上去指手画脚,人家觉得你在炫耀,觉得你看不起他,自然就生出怨气。 生活中常见啊,比如职场里,有些前辈总爱对新人说教,你这样做不对,应该那样,结果新人表面点头,心里早烦了。慢慢地,关系就疏远了,甚至反目。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也挺贴切的,一旦你知道点东西,就觉得别人也该知道,于是忍不住去纠正别人。可别人有自己的节奏,你这么一插手,反倒让人觉得被冒犯。 想想那些家庭聚会,亲戚之间聊天,有人总爱给别人的人生出谋划策,你该怎么找工作,你该怎么教育孩子,听着听着就觉得这人是在显摆自己过得比你好。结果呢?下次见面都尴尬了。本来好心帮忙,却换来讨厌,这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历史上伍子胥的事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他本来是楚国人,家族遭难后逃到吴国,帮着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报了家仇,还主持挖运河,建城墙,让吴国强大起来。可阖闾死后,新王夫差上台,伍子胥总爱进言,说越王勾践不能放,得杀掉以绝后患。夫差不听,听信伯嚭的话,觉得伍子胥老爱指点,像在教训他。伍子胥三番五次劝,劝了二十年,从夫椒之战后就劝夫差别北伐齐国,先灭越。 第一次劝时,越国刚败,伍子胥说勾践野心大,不能信他的投降。夫差想争中原霸业,没理他。第二次,伍子胥又劝,说越国在蓄力,吴国该南下。夫差还是不采纳。第三次,黄池会盟前,伍子胥还劝夫差别去争霸,先解决越患。结果夫差烦了,赐剑让他自尽。伍子胥死前说,把我眼睛挂东门,看越军灭吴。果然九年后,越国灭了吴,夫差自杀。 这事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司马迁写得清楚,伍子胥的进谏是忠心的,但方式太直,太反复,让夫差觉得被贬低了。夫差不是明君,听伯嚭谗言,伯嚭总在背后说伍子胥自恃功高,爱显摆见识。 伍子胥的毛病就在于没看清形势,总想做夫差的老师,夫差年纪轻,刚上台,想自己做主,你老劝他杀勾践,别放人,他觉得你在质疑他的判断。现代社会也一样,好为人师的危害在于破坏关系。网上有个文章说,成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好为人师,因为这会让人觉得你在高高在上。 举个真实例子,职场中一个同事总爱给别人提建议,你报告这样写不对,应该改成那样。起初别人可能感谢,但次数多了,就觉得这人爱管闲事,影响团队氛围。结果呢?这人升职慢了,大家都不爱和他合作。 另一个例子,从知乎专栏里看到的,有人分享自己给朋友建议投资股票,结果朋友亏了,反倒怪他。从此友情没了。本来你经验丰富,想帮人,可人家没准备好听,你硬塞过去,就成教训了。教训和教导的区别就在于,别人求你时是教导,会感激;不求你时是教训,只生恨。 伍子胥对夫差就是这样,夫差没求他,他就总劝,劝到夫差觉得他在炫耀智慧。伍子胥一生从楚国逃亡,过昭关时头发都白了,得渔夫帮渡江,渔夫自刎以谢。他到吴国,荐专诸刺吴王僚,帮阖闾上台,又荐孙武练兵。 吴军分三部轮番攻楚,前512年实施,前506年破郢都,伍子胥鞭楚平王尸三百下,报仇。但这些功劳,在夫差眼里,成了伍子胥爱显摆的资本。夫差继位后,伍子胥辅佐他败越,夫椒之战胜勾践,勾践称臣。伍子胥说不能信勾践的卧薪尝胆,得灭国。夫差想北上争霸,听伯嚭说伍子胥多虑。伍子胥还劝夫差别出兵齐国,先南伐越。夫差去了,胜了齐,但越趁机强了。 伍子胥劝夫差别去黄池会盟,夫差不听。伯嚭诬陷伍子胥通齐,夫差信了,赐属镂剑。伍子胥自尽,尸投江。吴人建祠纪念,叫胥山。端午节部分习俗也和他有关,像划龙舟食粽子,在有些地方说是纪念他。

0 阅读:6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