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出祁山?战略得当,运气欠佳 诸葛亮出生在公元181年,徐州琅琊人,小时候父亲早亡,跟着叔父诸葛玄到处奔波。诸葛玄当豫章太守时,带他南下,后来投靠刘表。叔父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种地读书,跟崔州平、徐庶他们几个聊天下大事,还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那个时候他就爱研究兵法和政治,过得挺低调。公元207年,刘备听说他名气大,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形势,说先占荆州做基地,再拿益州,联合孙吴抗曹操。刘备听进去了,让他当军师中郎将,从此诸葛亮开始帮刘备打天下。 赤壁大战后,刘备拿了荆州南边几个郡,诸葛亮负责零陵、桂阳、长沙这些地方,管税收供给军队。公元212年,刘备进蜀,诸葛亮留守荆州帮关羽。次年刘备跟刘璋翻脸,诸葛亮带张飞、赵云沿江而上,帮着攻城,分定郡县,最后围了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当上益州牧,诸葛亮管左将军府的事。公元215年,曹操占了汉中,刘备后来打定军山,杀了夏侯渊,自封汉中王。公元219年,关羽丢荆州,走麦城死了。刘备气不过,东征孙吴,结果大败退到永安。公元223年,刘备死在永安,临终托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诸葛亮当上丞相,领益州牧,开府办公,整顿蜀国内政,修水利,设盐铁官,发展农业。 公元225年,南中闹叛乱,诸葛亮亲自带兵南征,打败雍闿和高定,孟获被抓了放了几次才服。平定南中后,蜀汉多了资源,国力强了点。诸葛亮这时候就开始准备北伐,目标是恢复汉室。他知道蜀汉人口少,地盘小,得用巧劲。关羽丢荆州,东路堵死了,他就想从祁山道走,拿凉州当新基地。这思路其实挺务实,凉州有马有兵,联合羌人能补蜀军的短板。 关羽丢荆州是蜀汉大损失,本来隆中对计划是两路出兵,一路从荆州打中原,一路从益州走。现在东线没了,诸葛亮就得换思路,转向西北祁山道。祁山在甘肃天水一带,是蜀魏交界要地,从那儿出兵能直奔陇右,切断关中和河西联系。诸葛亮看中凉州,因为那儿人口虽少,但有羌族兵源和马场。蜀汉兵力不足二十万,得靠外力补充。拿下天水、陇西,向东能威胁关中,向西整合羌人,战斗力就上去了。马超家族在凉州有影响力,羌人服他们,虽然马超死了,马岱还在,能帮着拉队伍。 马谡没按诸葛亮嘱咐上山守,扎营山下,张郃围住断水,蜀军大乱败退。诸葛亮听说后,赶紧拔西县千多家退回汉中,斩了马谡。这次北伐就这么黄了,只得了姜维这个人才。曹魏学聪明了,加强陇西防备,以后诸葛亮再打就难有大突破。祁山战略本身没问题,选路对,目标准,但运气太背,马谡一失全盘输。历史上祁山道是古战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诸葛亮用它避开汉中正面硬碰,想法聪明。可蜀汉后勤弱,粮道长,天气和人事总出岔子。 诸葛亮北伐不光是军事,还带政治意味。蜀汉打恢复汉室旗号,得北伐保持合法性,不然内部不稳。祁山道离长安远,风险小,魏军疲于奔命,蜀军能抢资源撤退。箱形操作似的,进退有度。第一次北伐后,曹魏调整,派曹真守关中,诸葛亮就转攻陈仓。公元228年冬,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魏郝昭死守,蜀军挖地道填堑沟,没拿下。粮尽退兵时,设伏杀了王双。这次没大收获,但牵制了魏军。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又出祁山,打败郭淮,拿了武都、阴平二郡。这算小胜,恢复了丞相职。祁山战略总在粮草上卡壳,蜀地运粮难,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帮运。公元231年春,第三次出祁山,用木牛流马运粮,打败司马懿于上邽,杀了不少魏兵。张郃追击时中箭死,蜀军退军后废了李严。祁山道军事意义大,能收战略资源,诸葛亮每次都瞄准陇右,步步为营。可蜀汉国力弱,北伐消耗大,诸葛亮知道但坚持打,维持士气。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斜谷道屯五丈原,沿渭水扎营,分兵种田。司马懿带军对峙,坚壁不出。蜀魏耗了百来天,诸葛亮病重,在军中去世。蜀军秘不发丧,姜维按遗计反旗鸣鼓退兵。司马懿追到,看蜀营整齐有序。诸葛亮死在军营,遗命薄葬斜谷口。北伐总共五次,祁山用了三次,战略上他算盘打得细,凉州是蜀汉唯一翻盘点。但运气差,街亭失守、粮尽、病逝,这些因素让努力白费。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没灭魏,但牵制了曹魏东线,让孙吴喘口气。 祁山北伐暴露蜀汉弱点,人口少,后勤差,北伐虽有小胜,但整体消耗国力。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但蜀汉越打越弱。祁山战略得当,瞄准魏国软肋,凉州资源能补蜀短。但运气欠佳,人事失误和客观条件总坏事。诸葛亮一生谨慎,用兵稳,可祁山几次都卡在关键点。祁山在历史中是蜀魏拉锯地,诸葛亮选它没错,只是蜀国底子薄,扛不住长期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