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1月10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声称,孩子患自闭症与孕妇服用常见止痛药扑热息痛之间存在关联。然而新发表的现有证据最全面综述表明,二者之间并无明确关联。” 特朗普的“医学言论”其实早有前科。他在上次任时期就曾多次发表过缺乏科学依据的健康建议,从新冠病毒的防护方法到疫苗的安全性,再到这次关于扑热息痛的说法。 都引发了不少医学界的质疑和辟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是不是医生,而在于他是美国总统,他说什么都有一大堆人信。 他只需要发推、开个发布会,说一句话就有无数人点赞转发,而真正搞科研的专家却得辛辛苦苦做实验、写论文、通过同行评审,才能让一句话被公众听见。 这种信息传播的不对等,让本该属于专业领域的话题被带上了不少情绪和误解。这次关于扑热息痛的争议,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炒起来了。 早在几年前,就有一些研究指出孕期使用扑热息痛可能与儿童某些神经发育问题有关,但这些研究本身方法有限,样本选择也有偏差,结论并不一致。 科学讲究的是证据的积累和验证,不能一看到某个研究结果就下定论。因此,最新这项系统综述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只看一两篇论文。 而是把现有的几十项研究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也更有说服力。结果很清楚: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孕妇吃扑热息痛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 科学家并没有说“绝对安全”或者“绝对无害”,但至少说明目前我们不该对这种药物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其实说到底,这类争议的背后是公众对健康问题的焦虑,以及对信息来源的不信任。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谁声音大谁就容易被当成权威。特朗普作为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公众人物,他的每句话都带着流量体质。 可惜的是,医学不是靠流量做决定的。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发了个带感的推文,就开始拒绝医生开的药方。这就像之前他鼓吹某些未经验证的“神药”治新冠,结果不少人真信了,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公众对于医学信息的辨别能力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不管是扑热息痛还是疫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被包装后的情绪和立场。而科学的节奏往往很慢,它需要时间、实证、反复论证,而不是谁喊得响就算谁对。 医学专家们不能靠喊口号,他们要写报告、做实验、提交给期刊、通过同行评审,还要接受公众的检验。相比之下,公众人物说一句话,只要够耸动,就能引发一波舆论地震。 这也让我们反思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公共领域里专家话语权的弱化。当专业知识不再被尊重,而是被流量和情绪左右,那我们该如何判断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信息? 尤其是在涉及孕妇和儿童健康这种高度敏感的议题上,更不能被非专业人士带节奏。这一点,国内媒体和专业机构其实做得越来越好了。 比如中国疾控中心就经常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科普,药品监管部门对常用药物的安全性也有严格评估。这种机制本身就是在给公众一个可靠的参考。 再回头看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其实本质上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乱象缩影。当一个总统可以随意发言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观念。 而科学家却要在实验室里默默奋斗十几年才能让一句话被听见,这本身就值得我们警惕。科学不是不能质疑,但质疑必须建立在证据之上,不是靠凭空想象和个人直觉。 这次关于扑热息痛的结论虽然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也提醒我们,面对健康话题,听谁的比说什么更重要。 不是所有话都有同样的分量,更不是谁粉丝多谁就说得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点理性和判断力,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