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购买了一辆宝马摩托车,结果只行驶了800公里

叁号知识局 2025-11-11 15:14:11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购买了一辆宝马摩托车,结果只行驶了800公里,轮胎就出现了严重的磨损,找到4S店商讨没有结果,男子干脆办了签证,背着半条轮胎飞到意大利米兰摩托车展,找到宝马总部维权去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花三十万买辆宝马摩托,原本该是“梦开始的地方”,结果骑了八百公里,梦碎成了半条轮胎。   事情发生在广东,一位摩旅爱好者刚提新车没几天,还沉浸在引擎轰鸣的快乐里。可没多久,他就发现后轮胎中间磨得锃亮,边缘还保留着胎毛,那画面就像穿着新鞋跑了几步,中间塌陷两边还崭新,经验告诉他,这绝不是“正常磨损”。   他赶紧去4S店寻求解释,却被一句“轮胎属易损件,不在质保范围”打发走,提出检测要求,售后笑着答应,转身就石沉大海。很多人到这一步就认栽了,觉得“算了,品牌大得惹不起”但他没,自己把轮胎锯开、装箱、寄送,结果一家家检测机构不是以“不接个人委托”为由拒绝,就是态度暧昧,明摆着谁都不想跟国际品牌对上。   国内检测无门时,他意外发现国外同款宝马摩托配的是米其林轮胎,而中国市场却配了曾被召回的象牌轮胎,这种“同车不同胎”的操作,让人咽不下这口气,他投诉到消协,流程像迷宫;找厂家,客服话术一套一套,绕了一圈,他发现自己被困在“企业责任闭环”里——环环相扣,就是不解决问题。   于是他干脆破圈。带着那半条轮胎,飞去了意大利米兰摩托车展,场面荒诞,却真实,展台灯光璀璨,人潮如织,唯独他手里那截磨平的轮胎格外扎眼,他把轮胎摆在宝马展区前,工作人员围了上来,经过检查,对方也承认“行驶八百公里出现这种磨损确实不正常”,但随即补了一句“问题可能出在轮胎厂商”。   他又去找象牌,对方一口咬定“一切按宝马标准生产”,于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踢皮球”现场上演:一个说“我代工”,一个说“我不产轮胎”,而消费者在中间,成了被甩来甩去的皮球。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他没有气馁,而是拿出手机,把整个过程拍成视频发上网,镜头里有无奈,也有讽刺——一个普通人,拖着半条轮胎跨国维权,这段视频很快引爆社交媒体。   有人调侃他“机票比轮胎贵”,也有人为他的执着点赞,更多网友愤怒的是:为什么国外配米其林,到了国内就能“阉割”?为什么明明出问题,还能用“易损件”搪塞?   舆论压力汹涌而至,几天后宝马中国主动联系他,不仅报销了检测与旅费,还免费为车辆更换了一套米其林轮胎,表面上一场维权以“圆满结局”收场;可真相依旧刺眼——为什么必须闹到全球媒体都知道,企业才愿意低头?   这次事件让很多人破了幻想。过去总有人说,国际大牌有品质、有保障;可现实是,当问题发生在中国市场时,解释变成了“正常现象”,责任成了“用户驾驶不当”。国外出了问题能召回,国内出了问题却能沉默。原来品牌的双重标准,也能跑得比摩托还快。   这条轮胎的故事,最终成了镜子,照出了维权之难,也照出了消费者觉醒的模样。有人说,他太“轴”,花几万块的钱折腾到欧洲不值,但也正是这种“轴劲”,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消费者不是好糊弄的,那半条轮胎,不只是证据,更是一种宣言:要么同样的质量,要么别打着同样的标志。   维权这件事,看似个人行为,其实是社会温度的试纸,越多人较真,市场就越不敢敷衍,过去消费者遇事忍气吞声,现在懂得拿起法律、舆论、证据去维权,不是每个人都能跨国去讨说法,但每一次认真,都在改变环境。   一条轮胎能跑多远?八百公里,可一个较真的人,能让品牌跑一整段反思的路,从此以后,消费者再遇到类似情况,或许会更坚定地说一句:我不是在为一条胎讨说法,我是在为公平讨尊重。   毕竟,真正的品牌,不怕被问,只怕装聋。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72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