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怨,仁者发愿。 “怨”是背负过去的枷锁, “愿”是照亮未来的明灯。 (中华文字 今日之字:怨 愿) 智者不怨, 洞悉因果如幻, 万缘皆为空性; 仁者发愿, 悲智双运不息, 利他方为真功。 释义与渊源: “怨”与枷锁: 怨恨“嗔毒”也。《大乘庄严经论》云:“嗔恚其性,是心秽垢。” 此心垢如重枷,令众生溺苦海,不得自在。 对“我执”(ātma-grāha)贪着,故生怨恼。 “愿”与明灯: “愿”即“菩提心”(bodhi-citta)。《华严经》有喻:“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发大愿者,即是点亮此心灯,破无明黑暗,更见通无上正等正觉(anuttarā-samyak-saṃbodhi)之路。 智者不怨: 智者了达,了不可得。既无实我,亦无实怨。 仁者发愿: 仁者即善行者,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愿行,以智慧(prajñā)为上首,以慈悲(karuṇā)为根本,广行六度万行,成就仁之真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