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日本对中国政府和国民的思想是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这句意味深长的判断,点出了侵略逻辑的核心,日本不是盲目莽撞,而是带着“我已经摸清你”的自信踏上战场。 如果回望那段历史,就会发现日本的行动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中国长期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上世纪初开始,一批批打着商人、学者、技术员旗号的日本人涌入上海码头、天津租界、东北铁路沿线。 他们肩上背着行囊,口袋里揣着生意名片,但真正忙的工作却是另一套,测道路宽度、问粮食产量、记官员喜好、探军队素质,这些数据被一项项整理成档案,送往东京,成为军部规划战争时比军火库还重要的底牌。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关东军拿到过一份来自奉天的详细汇总,那不是粗略的侦查,而是能标出城防壕沟深度与兵营巡逻时刻的精密资料。 日本军官能从这些纸张中推演出中国军队可能的反应节奏,而当时的中国却因为信息封锁和指挥混乱,经常连敌情都比敌人掌握得慢一步,正因这种反差,日本才误以为掌握了中国的所有底细,认为以武力胁迫便能让中国俯首。 更深层的误判,被埋在日本对中国社会的成见中,他们认为中国人只关心家族和乡土,不会真正为了国家团结一致。 于是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三十年代的扩张政策,日本高层始终抱着一种危险的自信,只要施以重压,这个庞大的国家就会像风化的岩石一样自行崩裂。 可他们忽视了一个关键变量,当一个民族意识到威胁不是某个地方的失守,而是整个文明的存亡时,所有的判断都会在一夜之间被推翻。 五四运动并非单纯的学生抗议,那是一场让中国人第一次明白“国家与每个人的命运相连”的思想地震。 其后中国共产党将这种觉醒进一步凝聚为行动,把零散的抵抗转化为统一的民族意志,这种力量不是军规能度量的,也不是旧式情报表能预测的,它来自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重新站立。 日军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陷入一种局面,能掌握一条铁路的里程,却无法掌握民众的决心,能推断一支中国军队的弹药数量,却猜不中整个民族的抗战节奏。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情报体系,恰恰反过来让日本措手不及,武工队依靠群众,在深山、村落、集市中安静地收集着日本的动向,这些信息比日本手中的详图更灵活、更真实,让中国的反击逐渐拥有主动。 日本以为自己熟悉中国,却只熟悉了旧中国,他们看到的是混乱、腐败、落后,却没看到当思想凝聚成力量之后的变化,他们以为中国永远不会统一意志,却没预料到“民族存亡”四个字能把分散的力量焊接成铁板。 他们相信凭借掌握的情报就能控制战场,却忽略了战场从来不只由武器决定,更由人心与选择决定。 时间来到今天,日本某些政客依旧习惯用旧视角打量中国,围绕台湾问题的表态,频繁试探中国底线的言辞,都带着一种熟悉的味道,以为研究了几份报告、评估了几项政策,就能“理解中国”,这种想象,不仅幼稚,也危险。 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那个被人随意估量的对象,这片土地如今透明、自信、坚决,一个决策既能考虑现实博弈,也能吸收历史教训,任何外部力量若想再依靠所谓“熟悉”来操弄局势,只会发现面前的中国早已换了模样。 毛泽东那句关于“熟悉”的判断,不只属于过去,它提醒我们,安全来自我们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道路、选择与力量,当一个民族能够清醒认识自身,也看懂世界时,再精密的情报,也无法决定它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