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天的时候门还是没有打开。联邦政府、机场窗口、国家公园都是半停半摆,人们盯着

卢师说夜谈军武 2025-11-20 13:34:48

第40天的时候门还是没有打开。联邦政府、机场窗口、国家公园都是半停半摆,人们盯着日历等工资恢复的时候,一条更炸裂的消息冲上了台面——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话,要给“大多数美国人”发2000美元,钱来自关税收入。 “两千”一出就刷屏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谁算作“大多数”的问题。?不到24小时,财政部长贝森特出面回应称:还没有同特朗普就此事进行讨论,更有可能是通过调整税收来实现而不是直接发放现金,比如对小费、加班费免税。于是台上的台下就有了两种剧本:一种是煽情的,一种是讲程序的。 把账摊平了看,关税听起来好像是可以直接分红的红利池,其实不然。美国每年关税收入远远不够全民补贴的规模,而且大部分关税收入已经包含在现有的联邦开支中,临时抽走会牵动其他的预算缺口,缺口怎么补并不是一句“用关税”就能解决的。关税不是从天而降的:它由企业承担,在进口环节支付,成本上升,商品价格提高,最后由消费者支付。 再看对象和执行。特朗普口头表述中排除了高收入人群、照顾到“大多数”,但是没有明确的门槛、计算方式(个人还是家庭)、时间表、发放途径以及执行机构。缺少了关键的信息,落地就很难推进了。“直接发钱”的说法并不新鲜,曾经有过类似的许诺,但最终没有结果。能否进入预算程序、是否有配套的法律授权,都是摆在面前的硬性条件。 法律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关税加征的合法性问题已经到了最高法院,几位保守派的大法官对于绕过国会的程序提出了严厉的质问。如果最后发现程序有瑕疵,“关税红利”的根基就不牢固了,从里面拿钱给民众也就只剩口号了。情绪被激发出来,制度的信任被破坏了,实际的问题依旧存在。 把镜头拉到街上。第四十天的关门打乱了无数家庭的预算,公务员无薪上班或者停工,国家公园临时纸条公告暂停开放,机场值机时开时停,队伍弯弯曲曲。焦躁和无力感近在咫尺。更热的话题是:要钱还是恢复正常的营业?表面上看是二者选一,但是落实到生活中还是要的。 政治上的算计也不难理解,在民意焦躁的时候抛出一个简单易懂、容易传播的承诺,可以迅速吸引人们的关注,并把议题从“政府为什么不开门”转变为“看,我要给你们钱”。短视频时代,此法传播效果好。但是问题只是位置变了,预算僵局依然存在,国会的对峙还没有结束,行政停摆还在继续消耗信用。期望被放大的情况下,谈判桌上已经很难再保持平衡了。 财政压力更为严峻。巨额赤字和高昂的债务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两千美元左右的直接补贴,数额巨大。即使缩小范围也会产生很大的开销。预算要腾出空间,哪些项目可以延后,未来利息和压力由谁来承担,都需要仔细筹划。用“关税收入”一带而过,只会把难题往后拖。 更麻烦的是边界的问题。最高法院的质问直指过程及授权。程序是否合法、权力的界限是否守住,这是制度的底线。越是困难的时候,程序也不能省略。今天跳过了程序,明天就要为混乱付出代价。关上门过了40天之后,受损的不只是士气,还有信任。恢复的成本会更高。公务员的账单靠的是实打实的服务,而不是靠安慰来填补,公共服务的缺口也绝不是靠热搜来填补的。 从传播的角度看,这次操作很成功,热度被激发出来,注意力被引开去了;从治理的角度看,空洞的承诺还会继续损害公众对政策的信任。政策应当是清晰的规则和明确的程序,而不是带有情绪的号召。声音越大,并不代表速度越快。最有用的是把预算谈妥、把门打开、把秩序恢复到正常。 争论可以继续,但是民生不能再拖了。政治不能当戏看,财政也不能当聚宝盆用。把精力放在开门、复位、修复上,才是务实的选择。“两千美元”的故事如同一阵风,再大再猛,也不可能吹倒程序的界碑。

0 阅读:0
卢师说夜谈军武

卢师说夜谈军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