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战功不多”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只有周总理能比他牛!叶帅虽然长期担任我军

山有芷 2025-11-20 18:15:55

叶剑英“战功不多”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只有周总理能比他牛!叶帅虽然长期担任我军总参谋长,但他基本没有打过什么仗,战功不多的他在十大元帅中,他无疑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1955年的那个秋天,全军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份名单上,当“十大元帅”的排位尘埃落定,位于末席的名字引起了一阵私下的议论,有人扒拉着战功簿,觉得这最后一把交椅坐得多少有些勉强。   确实,翻开那厚重的战争史册,不像彭老总横刀立马,也不似林帅决胜千里,这个人的名字极少出现在正面冲锋的指挥令上,但若是因此便觉得他“分量不足”,那可是看走了眼,毛主席不仅力排众议将他列入名单,甚至放话,党内能在这个层面和他比肩的,唯有周公一人。   在那几次决定生死的关头,他手里握着的虽然不是枪杆子,却是比枪炮更要命的“信息流”,还记得1927年的那个燥热七月,在汪精卫还没彻底撕破脸之前,空气里已经充满了火药味,是他敏锐地嗅出了要把贺龙、叶挺部队缴械的阴谋。   不但冒死送出了情报,更在后来面对军阀张发奎“追不追”的试探时,不动声色地用一番利弊分析,忽悠对方放弃了追击,硬是给南昌起义的部队撕开了一道生路,如果说南昌那一夜是保住了火种,那么1935年8月在草地的那次“眼色”,就是救了中央的命。   那时北上方针已定,他却从张国焘异常的兵力调动中,凭着老参谋长的直觉读出了分裂党和红军的危险信号,没有任何犹豫,一封急电直呈毛主席,这才有了党中央的连夜脱险,这几次关键时刻的“不糊涂”,让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立下了却胜似千军万马的奇功。   虽说名为“参谋长”,但他操心的事儿远不止在地图上画圈圈,早年在云南讲武堂练就的本事,后来都成了他“育人”的资本,从协助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到1932年红军学校的政委,再到1948年出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他大半辈子都在给这支队伍造血。   抗战那些年,别人在前方拼刺刀,他却还要操心如何用游击战术武装头脑,甚至还得在西安事变后协助周恩来去啃那一块块难啃的“统战”硬骨头,不管是把被捕的同志从国民党的大牢里捞出来,还是给各路爱国人士讲持久战,他就像是一块有着巨大磁力的磁铁。   源源不断地为组织吸纳人才、储备干部,哪怕是建国后到了华南,从剿匪到经济建设,再到怎么保护华侨利益,这套务实灵活的打法,依然是他的一贯风格,更有意思的是,就在授衔前夕,当得知自己要被授予元帅军衔时,这位正在狠抓全军现代化训练的老将。   第一反应竟然是“退避三舍”那天晚饭后,他在灯下铺开信纸,斟酌良久,写下的竟是一封请求让衔的信,在他看来,这一身的荣耀应该属于那些在一线浴血拼杀的战友,自己只不过是个做幕后工作的,受之有愧。   虽说这请求最后被驳回了,但这份要把“元帅”帽子摘下来的心气,恰恰证明了他看得清历史的分量,就像他在面对张国焘分裂行径时的当机立断一样,他在名利面前,同样有着常人难及的清醒。   所谓的“战功”,不仅是看歼灭了多少敌人,更是看在狂风骤雨中能不能稳得住船舵,他虽然少有阵前斩将的记录,但他那“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睿智,却是数次将这艘革命红船从暗礁区引向安全水域的关键。   可以说,他是这支军队最精密的“大脑”之一,也是最隐秘的“保险阀”那一枚元帅勋章,挂在他胸前,不是凑数,而是压舱,因为只有读懂了他在那些惊涛骇浪中的定海神针作用,才算真正读懂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信息来源:人民网·品读新中国元帅让衔的“理由”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 人民日报·为共产主义事业执着奋斗的光辉一生─纪念叶剑英同志诞辰120周年 人民网·新中国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0 阅读:0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