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县西辛庄村村委会门前,立着一块特殊的石碑,上面刻着九个红色大字:“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 濮阳县西辛庄村的村委会门口,立着一块不算起眼但特别打眼的石碑,碑上刻着九个鲜红的大字,“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 红漆看着亮堂堂的,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瞅两眼,心里会琢磨,当干部咋还盼着吃亏呢?直到听村里人慢慢说起这些年的事儿,才明白这九个字不是空话,是村支书李连成用三十多年的日子,一点点干出来的。 以前的西辛庄,可不是现在这模样。村里人守着一片盐碱地,地里长不出好庄稼,大伙儿只能靠熬土盐勉强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上世纪 90 年代初,李连成算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手里攥着当时稀罕的蔬菜大棚技术,家里两座大棚种得有声有色,挣了不少钱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 “能人”。 按说谁都得把挣钱的营生攥得紧紧的,可李连成琢磨了一整夜,做出个让全村人都没想到的决定,把自家的两座大棚无偿转给了村里的贫困户,自己退到后头,免费给大伙儿教技术,甚至还跑前跑后帮着申请贷款。 那会儿不少人背后嘀咕说他傻,放着现成的钱不挣,净做亏本买卖,可没想到跟着李连成学种菜的人家,没过两年就尝到了甜头,大棚里的蔬菜卖了好价钱,家家户户都多挣了不少,日子比以前宽裕多了。 看着身边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建起了大棚,短短两年时间,村里就冒出了几十座大棚,曾经靠熬土盐过活的穷村子,总算有了起色。 这还不算完,后来村里试着办起了造纸厂,一开始是股份制,李连成和另外 12 个村民是原始股东,眼看着厂子越办越好,资产翻了几番分红也越来越多,这可是实打实的金饭碗。 可李连成又犯了 “傻”,他觉得光股东富了不行,得让全村人都能沾上光,他一次次找其他股东商量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说服大伙儿,把价值两百多万的厂子,以 68 万元的低价转给了村集体,就这么一来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股权,不少人还进了厂子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 等到村里规划新村宅基地,那些向阳、平坦的好地段谁都想要,可李连成作为村支书,没给自己留好地,反而大手一挥,把自己分到了没人稀罕的臭水坑边上,大伙儿都劝他,可他说:“好地留给村民,我在哪儿盖房都一样。” 之后他自己动手垫土、建房,硬生生在臭水坑上盖起了家。 这些年李连成的 “吃亏” 早就成了习惯,甚至成了他的规矩,今年都七十多岁了,他还是跟上了发条似的,每天清晨四五点天不亮就起身巡村,看看村里的企业生产怎么样,问问村民有没有啥困难。 三十多年来西辛庄从来没有过一笔招待费账单,不管是上级领导来视察,还是身价不菲的客商来谈生意,到了饭点李连成招待他们的永远是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大伙儿都打趣说这是西辛庄的 “特色面条宴”。 村里办公用的纸笔、墨水,他从来不让报销,都是自己掏腰包买,他不抽村里一根烟,不喝村里一盅酒,过日子过得比普通人还 “抠门”。 可就是这份 “抠门” 和 “吃亏”,让西辛庄彻底变了样,昔日的茅草荒地,如今建起了电光源工业集聚区,十几家企业纷纷入驻,连台商都慕名而来。 以前连庄稼都长不齐的地方,现在有了 560 张床位的二级综合医院,老人看病能报销,建起了高标准的教育园区,村里的孩子上学全免费,水电气费用都由集体买单,宽敞的马路、繁华的商业街,外地人来了,都以为进了城。 现在村里的村民正忙着把自家 205 平米的小楼改造成 400 平米的新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人都说不清,这些年李连成到底吃了多少亏,可人人都心里有数,要是没有这位 “傻气” 的领头人,就没有西辛庄今天的好光景。 村委会门口的那块石碑,九个鲜红的大字依旧醒目,它不仅刻着李连成的座右铭,更刻着西辛庄人幸福生活的密码,当干部真能把个人利益亏到底,群众的幸福才能被托举到顶。 (信息来源:新华网——“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和他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