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重开十周年,巴黎人类博物馆Muséede l’Homme 推出全新展览《木乃伊》Momies,展出九具保存异常完好的遗体。这是一场横跨全球、从古埃及l’Égypte antique到秘鲁安第斯Andes péruviennes的文化之旅,讲述木乃伊化momification的历史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我们抢先一探究竟。展览布置过程中,一具担架brancard被悄然抬入,载着一具赤裸的遗体corps nu:双膝紧贴胸前,双手靠在脸颊,嘴微张,仿佛在发出无声的呼喊。那焦褐色的皮肤记录着古老干燥的痕迹。“这是查查波亚人homme Chachapoya,”索邦大学医学与病理解剖收藏collections médicales et d’anatomie pathologique de la Sorbonne université负责人、展览联合策展人艾洛伊丝·凯特尔Éloïse Quétel低声说道。此人是生活于12至16世纪的安第斯年轻男子,如今安放在巴黎特罗卡德罗Trocadéro à Paris的人类博物馆二层。这场名为《木乃伊》的展览,正是在博物馆重启十周年之际推出,核心主旨是揭示其丰富馆藏(近70具木乃伊),并阐述围绕这些遗体的科学与伦理工作。最终,仅精选出九具,标准包括:身体完整、经历了明确的葬礼处理过程,并拥有良好保存状态。考古人类学家archéoanthropologue及联合策展人帕斯卡尔·塞利耶Pascal Sellier解释说。展览安装过程体现了其复杂性。展柜精密如实验设备:温湿度精准控制,光照限制在100勒克斯lux以内,滑轨底座减少震动……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用刷子清理每一粒灰尘。“我们做得非常细致,”凯特尔坦言,“一旦展柜关闭,就尽量不再开启。”面对展示人类遗骸的敏感性,博物馆做出了审慎的选择。“在这个对人类遗体展示越来越避讳的时代,这是一个挑战,”展览负责人纳拉·阿卢达特Nala Aloudat承认。展览遵循严格的伦理框架:展柜隔离、帷幕遮挡以避免视觉冲击、身份卡注明来源不明部分。这一立场也得到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吉尔·布洛克Gilles Bloch 的支持:“在欧洲,尤其法国,我们主张以尊重和求知的态度审视人体。这些个体既是科学研究对象,也是依然‘活着’的知识载体。”突破“埃及木乃伊”的刻板印象:《木乃伊》展览带领观众穿越时间与空间。展出内容包括:埃及婴儿、加那利群岛Canaries的瓜喀切guanche少女、安提诺埃Antinoë遗体、马克萨斯群岛îles Marquises的温带木乃伊、安第斯Andes年轻女子、尚凯文化Chancay 中包裹在裹尸布fardo中的儿童,甚至一具罕见的高卢-罗马时期木乃伊momie gallo-romaine 。“我们想超越‘木乃伊等于埃及’的刻板印象,”塞利耶表示,“其实,木乃伊化是全球性的现象,古已有之,今日依然存在。”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故事之一,发生在法国奥弗涅地区Auvergne的马尔特尔-达尔蒂耶Martres-d’Artière。1756年,当地两位农民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儿童遗体,以为是圣人saint,便拔下其牙齿dents作为圣物reliques。之后医生介入,进行尸检,奥弗涅地区长官将情况上报至路易十五Louis XV,国王随即下令将其收入皇家收藏。尽管身处一个不实行木乃伊化的地区,经现代分析确认,这具遗体确为高卢-罗马时期。每具遗体背后,是一整套知识系统:展览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木乃伊化技术:有自然形成的,如因寒冷、阳光、酸性土壤保存;也有人工手段,如尚凯人以布料和棉花包裹并风干dessiccation尸体、埃及人高度复杂的香膏处理embaumement、瓜喀切人利用烟熏干燥boucanage,以及马克萨斯群岛的“临时木乃伊”处理方式(将遗体置于阳光下晒数月)。甚至19世纪的西方世界也发展出化学注射法injection de solutions chimiques ,以延缓尸体腐败décomposition。展览用平实方式呈现这些知识,避开任何猎奇或戏剧化处理,只为帮助观众理解“身体如何穿越世纪”。同时也揭示了背后众多学科的协作:文物修复师conservateur-restaurateurs、古基因学家paléogénéticiens、防腐专家thanatopracteurs、古昆虫学家archéoentomologistes、医学影像专家spécialistes des images médicales、工程师ingénieurs……每一具遗体的保存与研究,都是多领域知识的协作结晶。这些努力让部分木乃伊“焕发新生”。以埃及安提诺Antino的米里蒂丝Myrithis为例,凯特尔记忆犹新:“修复前,她四肢凌乱、纺织品堆积在箱底、头发散乱。但修复后,她焕然一新:留着齐刘海frange的现代发型,纺织品整齐包裹身体,双腿恢复自然姿态。过去那个令人不适的‘残破之躯’,变成了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未解之谜仍在继续:还有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少女木乃伊,年龄在7至11岁之间,17世纪死于阿尔萨斯Alsace,保存状态极佳。她的裙子、布料、鞋子、发型——每一个细节都讲述着生命的一部分。与其他不同,她的故事仍在书写:服饰来源、保存条件、疾病、精确身份……仍在持续研究中。这或许正是《木乃伊》的真正意义所在:让观众意识到,这些木乃伊不只是静止在展柜中的“标本”,而是真正的个体,是我们持续获取知识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