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最大的遗憾:拥有超8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美国却宁愿把世界工厂开到中国,也

顾议史实 2025-11-21 18:08:34

巴西最大的遗憾:拥有超8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美国却宁愿把世界工厂开到中国,也不愿意开在离自己很近的巴西   在全球产业版图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美国将制造业大举迁往遥远的中国,却始终没有选择离家门口只有一块加勒比海水的巴西。   要知道,巴西国土面积全球第五,资源丰富程度让人眼红,按理说,它本该是“世界工厂”的种子选手。   但现实却是,中国早已工业腾飞,巴西却步履蹒跚,甚至眼下连墨西哥都开始反超,成了美企心中新宠。   巴西的工业梦,早在上世纪就开始了,60年代的“巴西奇迹”让世界一度以为,这个国家要起飞了。   飞机造得出,大豆卖得掉,铁矿石源源不断,但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资源太丰富,反而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巴西靠资源吃了几十年,从甘蔗、咖啡,到铁矿石、石油,大宗商品出口成了经济命脉。   但这条路走得太顺,反让制造业失去动力,企业赚快钱容易,谁还愿意扎根搞工业?一旦国际市场风向一变,巴西的经济也跟着摇摆,工业基础自然就垮了。   数据显示,1984年巴西制造业占GDP的30.9%%,到了2017年只剩下10%,一个国家的工业比重能掉这么狠,说白了就是“还没富,就先去工业化”了。   光有资源不够,还得能把货运出去,但在巴西,搞运输简直像闯关游戏。   全国硬化路面比例只有13%,大多数公路坑坑洼洼,货车司机不是在修车,就是在等拖车。   内河运输更别提了,全国一年才运1.3亿吨,连中国的零头都比不上,中国一年的水路货运量是93.7亿吨,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而且巴西的地理位置也不讨巧,它在地球的“下半场”,离消费市场远,比如从巴西运货到欧洲,比从美国东海岸还远,这一进一出,物流成本高得吓人,厂商自然不愿意来,毕竟效率就是利润。   除了路难走,政策也让人头大。巴西的经济政策就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   1994年搞了“雷亚尔计划”,控制住了通胀,但同时也让本国工业遭了殃,高利率、货币升值、大幅开放进口市场,三板斧下去,外国产品涌入,巴西本地制造业扛都扛不住。   到了新世纪,又搞“通胀目标制”,结果就是利率常年居高不下,企业贷款贵得离谱,投资自然就冷下来了。   而政治呢?也是一锅乱炖,2014年开始的“洗车行动”虽然清除了腐败,但也让无数大型项目停摆。   投资者看着不确定的局势,纷纷撤资或者按兵不动,税收制度复杂到令人发指,开个企业要119天,打场官司要731天,连办事都跟打仗一样,谁还敢来这儿搞产业?   再看看墨西哥,地理位置优越,离美国只隔一道墙,劳动力成本也不高,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之后,越来越多美企把工厂从中国迁到墨西哥,搞起了“近岸外包”,这对巴西来说,简直是二次打击。   曾经,巴西在拉美是老大,如今却被邻居抢了风头,2024年,墨西哥制造业的出口额首次超过巴西,成了拉美“工业新宠”,而巴西呢?还在为如何修好一条高速公路发愁。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工厂”?答案其实不复杂。   中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修高速、建高铁、扩港口,一步一个脚印打基础。   再加上税收优惠、土地政策、产业聚集,制造业生态链越做越强,东部沿海城市搞高端制造,中西部承接低端产能,形成了“梯度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   反观巴西,产业半拉子工程很多,政策断断续续跑偏,工业体系没建立起来就开始“去工业化”,资金、技术、人才全都跑了,可以说,中国是“修路先修心”,而巴西,是“资源太多反被资源误”。   当然,巴西也不是完全没机会,2023年,巴西政府推出了“新工业计划”,说要重建制造业基础,发展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卢拉总统也在积极吸引外资,强调要改善营商环境、简化流程、稳定政策。   但光喊口号不够,还得真刀真枪地改革,税制要改,物流要快,政策要稳,这是巴西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如果再拖下去,制造业这口锅,恐怕就真的要彻底端给别人了。   巴西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没能把它们转化为工业红利,不是天不公,而是人没努力。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证明,工业强国不是靠资源,而是靠制度、效率和执行力,如今,墨西哥已在迎头赶上,巴西若再无作为,恐怕就真的只能做世界的“农场”,永远与“世界工厂”的光环无缘。   这一局,不是输在面积上,而是输在路上、输在政策里,更输在了对“工业梦”的犹豫和迟疑中。 信息来源:卢拉能拯救巴西经济吗?——观察者网

0 阅读:59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