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是人性!我国提倡植树造林,可为什么我国的大功臣,为全国贡献了31%商品木材的桉树,却被安上“亡国树”,“断子绝孙树”的恶名? 中国人爱种树,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到每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国家对绿色发展的态度早已不言而喻。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林地面积仅占全国约2%的桉树林里,产出了全国超过30%的商品木材,而这些木材,正是支撑着我们家里的家具、办公的纸张、包装的纸箱、装修的地板。 桉树,几乎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却没得到一句好话。 广西是桉树的“大户”,70%的木材产量来自桉树,带动了整个林业产业链,从种苗、种植、砍伐到加工,创造了上千亿元的产值。 靠着它,许多山区脱了贫、富了口袋,乡村振兴有了抓手,可以说,在中国木材安全这件事上,桉树是个绕不开的角色。 但争议也从没停过,海南早些年为了纸浆原料,大面积削林开荒改种桉树,结果水土流失严重,引来一片骂声。 有人说桉树是“抽水机”,把地下水都吸干了;也有人说它“寸草不生”,是“绿色荒漠”的制造者,这些说法,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桉树的“黑历史”越传越广。 可这些,真的属实吗? 科学研究给出的答案,可能会让人意外,根据中国林科院的研究,桉树制造1公斤干物质需要510升水,而松树需要1538升。 换句话说,桉树比松树省水得多,而且只要年降雨量超过800毫米,它的根系基本不会吸地下水,说它是“抽水机”?冤枉了。 再来说“寸草不生”的问题,广西林业部门实地调查发现,在科学经营的桉树林里,林下植物种类不但不少,有的区域甚至超过上百种,关键就在于“科学经营”四个字。不是桉树的问题,是种树的方法出了问题。 国际上也不是没人“踩坑”,葡萄牙曾因桉树引发山火频发,直接下禁令;巴西和印尼则走了另一条路,法律规定造林必须保留20%25%的原始植被,留出生态缓冲带,结果效果不错。 中国也在学“桉树和乡土树种”混交造林,现在已经在广西推广开了,比如把桉树和灰木莲、相思树混种,不但能提升土壤有机质,还能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生态功能反而更强。 说到底,桉树不是“亡国树”,更不是“断子绝孙树”,问题出在人,不出在树,过去为了追产量,不少地方搞“全垦整地”,一口气把山地清空,只种桉树。 密密麻麻种下去,生态自然出问题,现在政策转向,广西等地开始延长轮伐期,从原来的5年延长到7–9年,并推广“免炼山造林”,减少化肥使用45%,碳汇能力却反而提升了。 桉树背的锅,其实是我们经营思维的锅,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就说了,大规模种植不能只看经济账,还得考虑社会和生态的整体影响。 靠砍一茬种一茬的“短视”操作,早晚会出问题,但如果科学规划、合理搭配,桉树完全可以既让农民赚钱,又不伤生态。 这就像开车一样,车没错,错的是超速、不打灯、闯红灯的司机。 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既要木材安全,也要生态安全,怎么兼顾?答案不是一棍子打死某个树种,而是让所有树都种得更聪明、更科学。 我们不是不能用桉树,而是不能滥用桉树,不能把所有的压力都丢给一棵树,然后自己退到舒适区里大谈环保。 在“绿色中国”的旗帜下,桉树不是敌人,是工具,怎么用,是一道关于智慧和责任的大考题,也许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桉树该不该种”,而是“我们到底想用它来做什么”。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再到一座山、一条河,生态从来不是孤立的,扔掉标签,放下偏见,让科学代替情绪,才是我们与自然的正确相处之道。 桉树并不完美,但它值得一个更客观的判断。 它不是“亡国树”,也不是“救世主”,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在绿色发展路上,还需要补上的那一课。 桉树的问题,不是树种的天性,而是人心的偏执,一棵树能承载的,不该是盲目的崇拜或无端的指责,而应是科学、理性与责任的落脚点。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行者
只说干物质耗水这一点,按你的数据松树更耗水,可是桉树生长速度远大于松树,假如,松树成材要30年,桉树只需5年,哪个耗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