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辛格早年的预言又被翻了出来,老爷子当年就说,俄乌打下去,最先耗干的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更不是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而是一个谁都没太往深处想的国家。基辛格一辈子搞外交,经历过冷战、二战,对大国博弈门清。 很多人提起亨利·基辛格,只记得他是个在外交桌上翻云覆雨的老狐狸,但很少人重视他晚年说过的一句“不中听”的话。 他说,东欧这场拉锯战里,最先撑不住的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更不是几个名字拗口的波罗的海小国,而是欧洲看似最风光的德国。 当时不少人还觉得这老爷子是在危言耸听,可现在回头一看,完全像是提前看过答案的人,德国现在的状况,用一句最直白的大白话讲就是,被架到火上烤,却又没地方逃。 先说钱,德国最近摊牌说国家预算差不多掏空了,甚至那区区30亿欧元的援乌额外预算都不想给。这可不是因为德国人变抠了,而是家底真的被烧穿了。 变化的起点就是北溪管道被炸。以前德国靠着俄罗斯那条线吃到了55%超便宜的天然气,工业能跑、老百姓能取暖,全靠这条命脉。 管道一断,能源价格直接从每兆瓦时20欧元飙到300欧元,能贵到啥地步?连大众、巴斯夫这种世界级工厂都吃不消。 而替代品呢?只能花大价钱去美国买液化天然气,还得建新码头、铺新设施。跨洋运输的成本比管道翻三倍。 结果就是,德国光2022年就因为“政治正确能源”多掏了200亿欧元,普通家庭一年光取暖就多花4000欧元,难怪大家越冬像过关。 再说工业,德国赖以吃饭的制造业过去稳得像铁板,如今却被能源成本逼得东倒西歪,巴斯夫关掉了年产30万吨的TDI生产线,这是全球化工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大众和西门子更干脆,把工厂往美国和更便宜的地区搬,调查一做,发现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企业都在考虑外迁,六成中小企业说:再涨一次能源价,我们真活不下去。 要知道制造业占德国GDP的20%,一旦这些产业链被撕裂、拆散,要再拼回去基本是不可能的,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用说了。 通胀7.9%,二战后最高;鸡蛋面包都涨价;超市特价区天天排长龙,铁路工人罢工、医护罢工,2024年整整12轮。 大家心里的委屈就是一句:凭啥我过冬费都付不起,还要替别人扛战争的成本?更沉重的,还有难民和援助。 两年半砸给乌克兰172亿欧元,还要养110万乌克兰难民,人均每年2.5万欧元,这又是280多亿,德国纳税人平均每人一年得多掏300欧元。 但美国呢?卖天然气、卖武器、卖政治影响力,赚得钵满盆满,连洛克希德·马丁利润都涨了22%。 按基辛格那套“冷冰冰的地缘算术”,德国现在就是最典型的“陪跑者”,前线不是它打,但钱它掏、工业它受伤、通胀它扛。 俄罗斯有资源撑底,美国有美元回血,唯独德国被夹在中间,想硬怕伤筋骨,想软又怕得罪美国。 这场没有炸到柏林的战争,却把德国的经济命根子慢慢掏空了,如今的德国,就像那台曾经马力十足的发动机,现在齿轮摩擦得嘎吱作响。 欧洲的冬天还长得很,而德国到底能不能扛过去,还真不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