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日本公然对华提出一个无理要求。 11月18日下午的日本内阁例行记者会,彻底打破了中日关系的短暂平静,官房长官木原稔的一番表态,简直让人跌破眼镜。 原本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一下午,却被日本政坛硬生生搞成了“冷气开到最强档”的局面。 11月18日,日本内阁在例行记者会上本来应该说点稳关系、稳经济的话,结果官房长官木原稔突然甩出一句让人“当场愣住”的要求,居然叫中国停止在钓鱼岛附近的正常巡航,还扣上“改变现状”的帽子。 这种口吻,完全不是沟通,而是像在发号施令,东海顿时又紧张起来,说是口误?想多了,稍微回头翻翻最近日本政坛的节奏,就明白木原稔这番话其实是照着剧本走的。 事情的火苗从11月初就在往上窜,那时候国会的气氛就已经火药味十足,等到11月15日,矛盾算是正式烧到了明面上。 自民党里的高市早苗不仅没有在外界的提醒下收敛,反而一条道走到黑,她硬把台海局势扣上“日本生存危机”的大帽子,说自己之前那些刺耳的言论都是为了“国家安全利益”。 这不是普通的政治表达,这是把别国的核心利益拿来炒票,顺便破坏刚冒点苗头的中日缓和氛围。 因此,木原稔18号的那番喊话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政坛从上到下在配合一套“制造紧张、提高声量”的整体打法。 中方的回应可以说是又快又准,外交部直接把事实摊开,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土地,海警在自己海域巡航是天经地义,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 日方动不动就扣“改变现状”的帽子,本质就是想掩盖自己的挑衅,但问题就在于,日本政坛这批人似乎越是政治焦虑,越想通过“对外强硬”来刷存在感。 他们把制造紧张当成政治工具,却忘了这种工具最容易炸到自己,话说得再大,最后受伤的还是普通百姓。 翻一翻经济账本比听多少政治口号都来得实在,2022年中日贸易额早就超过3000亿美元,两国产业链扣得死紧,电子零件靠合作,机械生产互相依赖,学术交流也是每天都在进行。 但政治风一冷,经济马上就哆嗦,尤其是日本一些靠中国游客吃饭的地方城市,最近明显感到了“寒流”:酒店空了、餐馆冷了,过去热闹的景点如今也变得清冷。 外交一句话,可能就是几千个生意人明天要不要开门的现实问题,更讽刺的是,日本国内的态度压根不是政客们展示的那种“一边倒的强硬”。 越是懂经济、懂产业的人,越不想折腾。他们最清楚,中日要真闹僵,日本受的冲击绝对比中国大得多。 如今日元疲软、物价上涨,老百姓都抱怨“生活越来越难”,这时候还非要搞对抗,无异于自己给自己添堵。 可日本的决策层偏偏喜欢玩火,他们想在中美之间找存在感,于是不断用挑衅的方式想把自己“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 可这种操作,正如很多东南亚观察家私下说的那句,“这是给自己关后门”,一旦风向不对,日本自己连退路都很难找。 历史也已经证明过,日本每一次在敏感议题上搞冒险主义,到头来都是两败俱伤。 2012年、2016年,这些年因为钓鱼岛或台海问题导致的紧张局面,哪个不是让地区经济受损、让中日关系掉进谷底? 东海、台海是亚洲几十年问题的集中点,哪怕一点误判,都可能殃及整个地区,尤其是日本试图把台海问题往自家“国运”上扯的时候,那才是真正危险的做法。 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态度一直是坚定明确的,如果日本在这些问题上反复横跳,被动承受压力的绝不会只是外交部的发言稿,而会是实打实的经济反制。 事实上,日本不少行业已经开始感到“未来可能有大招”的忧虑了,所以,理性的人都明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没问题,但和鲁莽挑衅之间,往往只隔着半步。 把敏感议题当政治秀,不是成熟国家该做的事,从木原稔的喊话到高市的挑衅,我们看到的是焦虑,而不是实力,是心虚,而不是自信。 亚洲这块土地虽然不大,却足够让各国找到和平共处的空间。中日关系虽有不顺,但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历史告诉我们:合作共赢才能让大家都好过,政治挑衅只会让人一起受寒。 若日本真想在亚洲站稳脚跟,靠的绝不是几句“无理要求”,而是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地区稳定的大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