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家智库突然发布了报告。 这回把“冻结中方海外资产”摆上桌面,给台海一旦起风浪时当选项,这种思路会直接打穿全球金融的基本信任,代价绝不会只落在一边。 美国一些智库提出了一个看似“高招”的计划——冻结中国的海外资产,作为应对台海局势的筹码。 乍一听,这个建议好像很有道理,毕竟它能在短期内对中国施加一定压力,但仔细想想,这种“聪明”的做法其实是自掘坟墓。 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这就像两个深度捆绑的连体婴,威胁要割断对方的动脉,但殊不知,这条动脉的血液是共享的,一旦切断,最后流血的就是自己。 如今,全球金融体系的运转,并不是靠一堆现金堆起来的,而是靠“信任”这个无形的资产。 世界各国把资金转化为美国国债或存入西方银行,背后的核心就是相信这些国家会遵守规则,不会轻易改变承诺。 2022年西方对俄罗斯央行进行资产冻结的事件,狠狠撕开了这层信任的窗户纸,开始让世界怀疑“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是否还能继续稳定运行。 根据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2%逐渐下降到2022年的58%,这是世界各国出于对金融安全的担忧所作出的反应。 而如今,一些智库再次提出冻结中国资产的建议,无疑是给世界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只要政治立场不合,任何国家的钱包都有可能成为人质。 这样的违约风险,一旦被广泛接受,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将彻底崩塌,谁还敢把财富放在一个随时可能翻脸的体系里? 中国目前手里握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这些资产已经深入到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角落,从欧美的国债市场到各类金融衍生品,可以说,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全球的经济。 如果美国真的采取冻结资产的措施,那么中国必定会采取对等反制。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真的抛售美债,结果将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房贷利率、企业借贷成本都会迅速攀升,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也会急剧上涨。 对于美国来说,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简直是灾难。 而且,这种威胁正在加速推动中国发展替代体系的进程,为了规避美国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在快速发展。 虽然CIPS目前的规模和流通能力,还无法和SWIFT比肩,但它的战略价值已经越来越大。 在全球经济日益多极化的今天,那些不满美元霸权的新兴市场国家,正急于寻找替代的支付系统,当金融公器变成武器后,很多国家开始主动寻求“后路”。 因此,美国想通过这种“极限施压”,来保持全球金融的单极化地位,显然低估了全球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 美国的短视举动,正在加速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分裂,从而为新兴市场提供更多选择,这无疑将对美国的金融霸权构成长期挑战。 所谓的“金融核选项”,听起来像是一种高科技的战略武器,能一举摧毁对手的经济,但一旦启动,这颗炸弹的冲击波将波及全球。 地缘政治的角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交织决定了,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引爆这场危机后全身而退。 无论是美中对抗,还是全球供应链的深度捆绑,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在这场“金融战争”中全身而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