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美国欠中国钱,给中国打了欠条,现在中国让美国还钱,美国还不起,中国把这个欠条卖给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呢欠美国钱,就以人民币的形式买了中国手里的美国欠条,然后拿着这个欠条去抵消他欠美国的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清楚这张“欠条”到底是什么,中国手里拿着的不是美国政府专门给某个国家写的借据,而是在全球市场上公开发行的标准化证券,叫美国国债。 这东西就像股票一样,今天你买了,明天想卖就能卖,电子账户里显示谁持有,美国财政部到期就往谁的账户打钱,不管你是中国央行还是日本养老基金。 2013年的时候,中国手里攥着最多,超过1.3万亿美元,当时是全球第一大债主,后来慢慢往下走,到2025年7月已经降到7307亿美元,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不是美国主动还了钱,而是中国自己在市场上分批卖出,或者到期了不再续买。 为什么中国要减持?因为美国的债务盘子越滚越大,总额已经突破37万亿美元,每年光利息就要付出1.2万亿,这笔利息支出比美国的军费和医保开支加起来还多。 中国作为债权人,看着这个趋势心里肯定要打鼓,与其把钱全押在一个篮子里,不如分散风险,转头去买黄金、欧元债,或者投资到一带一路的项目上,这两年中国官方黄金储备涨到2300多吨,就是这个思路。 那这张“欠条”能不能像传说中那样,卖给另一个欠美国钱的国家,让他们拿去抵账?理论上听着挺美,但实际操作卡在规则上。 美国国债到期是财政部统一还款,不存在拿着债券跑到白宫门口说“咱俩的账两清了”这回事,国债是市场化证券,双边政府贷款是另一本账,两套系统根本对不上号。 美国财政部从来没承认过这种“互抵”玩法,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口子,等于承认自己的债券可以随便拿来抵旧账,那美债作为全球最安全资产的招牌就砸了。 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国际金融的门道在于,虽然直接抵账行不通,但通过迂回的方式,类似的效果正在发生。 沙特就是个典型案例,这个国家从海湾战争开始就给美国出过几百亿军费,2020年又为美军驻扎支付了5亿美元,账本上欠美国不少钱,与此同时,沙特通过跟中国做石油生意,手里攒了不少人民币。 中国在市场上抛售美债的时候,沙特正好可以用人民币接盘,买下这些债券,然后转手给美国,说这笔账你看着办。 美国拿到自己发行的国债,虽然不能直接注销沙特的欠款,但至少不用马上掏现金,压力就缓了一口气,这种操作的关键不在于规则允不允许,而在于各方都有需求。 沙特需要处理跟美国的旧账,又不想动用美元储备;中国需要变现美债,又希望推动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美国需要有人接盘自己越发越多的国债,又不希望市场崩盘。 三方各取所需,虽然表面上没有“抵消债务”这四个字,但资金流转的结果其实差不多。 类似的故事还在阿根廷和肯尼亚上演,阿根廷欠IMF的债还不起,中国跟他们签了5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让阿根廷用17亿人民币还了部分欠款。 肯尼亚把35亿美元的铁路贷款转换成人民币计价,利息直接砍掉一半,每年省下2亿多美元,这些国家手里没那么多美元,但跟中国做生意攒了人民币,正好可以拿来解决债务问题。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元霸权正在松动的现实,过去几十年,全球贸易和债务结算几乎全靠美元,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里美元占大头,但美国自己的债务窟窿越来越大,印钞机开得越来越猛,其他国家开始琢磨出路。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已经涨到3%以上,跨境结算规模超过30万亿,虽然跟美元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但趋势已经很明显。 说到底,国际金融不是简单的借钱还钱,而是一场各方博弈的游戏,中国减持美债不是因为美国马上就要赖账,而是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推动自己的货币走向世界。 美国也不是真的还不起钱,而是靠着美元的地位,可以不断借新债还旧债,把窟窿往后推,那些欠美国钱的国家,也不是单纯为了抵账,而是在寻找更灵活的金融工具,摆脱对单一货币的依赖。 这场游戏还会继续下去,只是玩家们的筹码和策略在悄悄变化,当初那个“欠条抵债”的说法虽然简化了现实,但它指向的方向没错。 在这个债务缠绕、货币交锋的时代,谁手里的牌更多,谁的规则更灵活,谁就能在桌上坐得更稳。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