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半年后,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北京任何回应,其国会外交委员会主

如梦菲记 2025-11-22 15:45:58

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半年后,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北京任何回应,其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称:立陶宛现在采取了其他措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来,这“其他措施”到底是什么呢?不是军事反制,不是经济施压,而是跑去求欧盟盟国帮忙代办签证,一个主权国家,把外交尊严踩在脚底下,管这叫“措施”,实在让人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叹气。   时间倒回半年前,立陶宛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帕维利奥尼斯拍着桌子放话,要求中国在六个月内给出回应,否则就要“升级对抗”,那架势,仿佛自己手握什么王炸牌,北京不接招就是天大的冒犯。   可六个月过去了,北京连一封正式回函都没发,甚至连正眼都没给,这位主席精心设计的“外交豪赌”,最后只在立陶宛自家媒体上翻了几朵小浪花,国际社会压根没当回事。   这事儿的根子,得从2021年说起,那一年,立陶宛顶着压力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直接触碰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   这一招在维尔纽斯的政客们看来,大概是“投名状”——向美国表忠心,在反华阵营里抢个好位置,他们以为,只要姿态够强硬,华盛顿的糖果就会源源不断,布鲁塞尔的支持也会蜂拥而至。   可现实给他们上了一课,中国没有破口大骂,没有歇斯底里,只是安静地把双边经贸合作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就没了下文,这种“战略沉默”比任何言辞都更有分量,它的潜台词很清楚:你不够格让我生气。   立陶宛当然不甘心,今年上半年,他们故意卡住中方临时代办处的外交签证,逼得中方工作人员不得不撤离,签证业务转到隔壁拉脱维亚大使馆。   这一招本想给北京难堪,结果反倒把自己架上了尴尬的位置——两国事实上已经没有正常的外交渠道了。   打这天起,立陶宛政客们才发现,当初喊得震天响的口号,根本换不来实际的好处,美国确实说了几句“支持你的主权”,可除了象征性地派了几架战机临时驻扎,一毛钱经济援助都没落着。   至于欧盟,27个成员国里有23个明确投票反对把对华政策“欧盟化”,德国和法国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没人愿意为了一个小国的政治冒险赔上自己的真金白银,立陶宛想拉人下水,结果发现水池子里就自己一个人在扑腾。   经济账才是最扎眼的,这几年,立陶宛对华出口断崖式下跌,曾经在中国超市货架上很受欢迎的乳制品,现在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琥珀加工厂一家接一家倒闭,大批工人丢了饭碗。   更惨的是旅游业,中国游客的数量跌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曾经热闹的老城景区如今冷冷清清,物价飞涨,老百姓买菜都要精打细算,日子过得紧巴巴。   可讽刺的是,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却选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爱沙尼亚偶尔跟着西方喊几句口号,但从不在实际行动上跟中国撕破脸,电子元件对华出口反而逆势增长。   拉脱维亚更聪明,在涉华问题上闭紧嘴巴,专心做木材和农产品生意,商人和农民赚得盆满钵满,同样是小国,同样在北约框架下,人家懂得“闷声发大财”的生存之道,立陶宛偏要往死胡同里钻。   说白了,立陶宛的困境源于一个根本性的误判:它高估了美国的兜底能力,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更误读了欧盟的所谓“团结”。   一个两百多万人口的小国,手里既没有资源牌,也没有市场牌,唯一的筹码就是“态度”,可在国际政治里,态度从来不能当饭吃,喊得再响亮,没有实力支撑,最后只会被自己的声音反噬。   如今,立陶宛新领导人开始松口,偶尔说几句“反思”的话,但问题是,嘴上软了,实际动作一点没变,那个刺眼的“台湾代表处”还在维尔纽斯运转着。   只说不做,想让北京先让步,这逻辑跟“我先打了你一拳,你得先跟我道歉”没什么区别。   这件事给所有小国上了一课: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想靠挑衅博眼球、换好处,最后往往赔上的是自己的未来。   经济账迟早要算,民生账迟早要还,等到企业倒闭、百姓受苦的时候再想回头,代价可就不是发一封道歉信那么简单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