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公车、怼后门、办恶少!铁瑛的清廉与担当震撼人心 省委书记让女婿取过冬衣物,女婿想派公车帮忙,却被当场回绝。 自家孙辈想进商检局,女婿求他通融,他直接黑脸拒绝。 这样不近人情的干部,在当年并不多见,但铁瑛却用一生践行着这份“执拗”。 铁瑛的这份坚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原则。 那年深秋,后勤部门发放过冬棉衣棉鞋,他忙着工作走不开,便让女婿张海洋代取。 张海洋想着东西不少,来回折腾麻烦,本来想让岳父派辆公车,却被铁瑛一口否决。 他说拿私人衣物是私事,怎能动用公家资源,这不是共产党人该做的事。 后来孙辈大学毕业,想进省里的商检局,可名额已满,张海洋觉得岳父和商检局领导关系好,出面说句话肯定管用,没想到刚开口就被铁瑛严肃批评。 铁瑛告诉他,年轻人有文化有能力,该去基层自食其力,靠旁门左道得来的岗位,对长远发展没好处。 铁瑛的清廉,早在青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 他是河北人,1934年考入保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向来有爱国传统,培养过不少革命志士。 当时国府与日寇签订卖国条约,出让华北部分权益,消息传来,铁瑛气愤不已,当即联系同学上街抗议,抨击当局的软弱无能。 他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被地下党人看在眼里,不久后便被发展为共青团员。 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必须坚守底线,不能向强权妥协。 1937年,铁瑛受命前往西安,在西北军从事统战工作,那时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复杂,他既要联络民主将领共同抗日,还要抵制国府暗地里的“安内”行为。 同年底,他通过考察加入党组织,1939年赴延安学习,系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40年被派往山东八路军任职,在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历练成长。 建国后,他先后在上海公安系统和要塞区工作,当时台海局势紧张,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美军与国民党军的军舰经常闯入我国领海,金门炮战正打得激烈。 铁瑛深知海防的重要性,带着战士们日夜警戒海面,同时严防敌特渗透破坏,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国家领土完整。 1977年,铁瑛调任浙江省委书记,此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即将吹响,党中央将浙江列为试点地区,希望这里能闯出一条新路。 铁瑛向党中央承诺,一定大胆干事,绝不畏首畏尾。 在那个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要打破固有模式确实不易,但铁瑛没有犹豫。 他带领省委班子摸索前进,支持个体经营和非公经济发展,很快浙江就出现了第一个个体户、第一个非公经济试点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就像温州的章华妹,当年靠着摆摊做起小生意,成为全国知名的个体户代表,这背后离不开铁瑛等领导的政策支持。 改革的春风吹遍浙江,僵化的市场被盘活,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铁瑛不仅干事有魄力,执法更是公正无私。 开国少将熊应堂的两个儿子,自小疏于管教,经常和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后来甚至欺凌女青年,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很多人觉得这是少将的儿子,处理起来会有顾虑,但铁瑛闻讯后,立即指示公安部门抓捕二人,还亲自给熊应堂写信说明情况,随后支持法院严判,让违法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他看来,不管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就必须依法处置,没有特殊待遇可言。 1993年,铁瑛正式离休,2009年不幸逝世,享年93岁。 他的一生,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从爱国青年到革命战士,从海防守护者到改革先锋,身份在变,但坚守的信仰从未改变。 他不占国家一点便宜,不用权力为家人谋福利,不畏惧权贵,始终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铁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他左手抓经济建设,让浙江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右手守清廉底线,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样的干部,或许在有些人看来“不近人情”,但正是这份“不近人情”,才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如今,时代在变,但清廉从政、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铁瑛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不能用来谋取私利。 这样的好干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精神也将一直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