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名叫李光华的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在他被安葬前,战友们给

才思敏捷精灵 2025-11-23 11:05:33

1979年,一位名叫李光华的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在他被安葬前,战友们给他擦洗遗体,换上新的军装,并且拍下了这一张照片,看着他残缺的臂膀,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泪水忍不住流淌。 ​​照片里的他双目紧闭,军装领口被战友们熨得挺括,可空荡荡的右袖管却直直垂着,被未干的血迹浸出淡淡的红,那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印记。这位来自云南省开远市的年轻人,1978年3月才穿上军装,成为成都军区陆军第13军37师111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谁也没想到,短短一年不到,他就用生命践行了入伍时的誓言。 入伍时的李光华刚满二十岁,眉眼间还挂着少年气,第一次穿军装时对着镜子笑了好久,领口扯了又扯,总怕穿得不精神。训练场上他从不含糊,步枪瞄准练到胳膊发酸,战术动作摔得满身泥,休息时却总抢着帮战友洗衣服、打热水,兜里常揣着家乡带的腌菜,分给大家尝个鲜。战友们记得,他总说等退伍了,要带爸妈去昆明看看,这话如今听着,只剩钻心的疼。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战事打响,李光华所在的13军作为西线主力,从云南边境发起突击,一路要闯地雷阵、跨河沟、攻高地,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他所在的6连负责穿插任务,白天躲着敌人炮火藏在草丛里,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山涧水,夜里摸黑赶路,鞋磨破了就裹块布,没人喊过一句苦,眼里全是护家卫国的劲。 牺牲那天,部队攻打一处无名高地,敌人火力猛得压得人抬不起头,身边战友接连中弹倒下。李光华瞅准间隙,端着枪就往前冲,想掩护战友突破防线,刚跃过一道弹坑,敌人的手榴弹突然落在身边。他没半点迟疑,一把推开身边的新兵小王,自己却被弹片炸中,右胳膊瞬间没了知觉,鲜血顺着袖管往下淌,染红了脚下的泥土。 战友们把他拖到隐蔽处时,他还咬着牙想撑起来,嘴里念叨着“接着冲”,直到气息越来越弱,手还紧紧攥着那把染血的步枪。擦洗遗体时,有人发现他内衣口袋里塞着张皱巴巴的全家福,照片上爸妈笑着拉着他的手,妹妹躲在身后露半张脸,照片边角被汗水浸得发卷,却被他护得没半点破损。 平日里扛枪打仗、流血不流泪的汉子们,此刻全绷不住了。有人蹲在地上抹眼泪,有人轻轻抚平他军装上的褶皱,有人对着他的遗体低声说“兄弟,咱们带你回家”,哭声在临时休整的山坳里传开,听得人心头发酸。没人知道他爸妈接到噩耗会多崩溃,也没人知道他妹妹会不会总盼着哥哥带她去昆明,可他用生命守住了身后的山河,没辜负入伍时的誓言。 翻开13军的作战史料,能查到当年西线反击的惨烈,无数像李光华这样的年轻战士,把青春永远留在了边疆。他们或许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名字甚至没被太多人记住,可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防线,换来了如今的国泰民安。我们如今安稳的日子,每一寸都浸着烈士的鲜血,每一秒都离不开他们的牺牲。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李光华们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军人的担当,这份赤诚与勇敢,该被永远刻在心里。别让时光冲淡了对烈士的缅怀,别让他们的牺牲被轻易遗忘,这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该有的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才思敏捷精灵

才思敏捷精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