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杨亚洲说:“在拍摄《沉默的荣耀》时,每次但凡有魏晨的戏,我们就得做好一遍又一遍拍的心理准备,说实话,以至于到最后,我们都有点‘不耐烦’了,但他总是乐此不疲。 《沉默的荣耀》里他演的聂曦,是吴石将军身边的核心副官,也是“东海情报小组”的关键人物,这个角色分量极重,不少知名演员都因为档期或者角色难度大而却步。当初剧组选角选得焦头烂额,是魏晨读完剧本后主动找上门,向导演毛遂自荐。 而在杨亚洲眼里,魏晨身上那种从里到外透着的干净气质,刚好契合了这个地下工作者角色的底色,成了打开这段沉重历史的钥匙。可谁也没想到,这把“钥匙”的打磨过程,会让整个剧组都体验到“反复重来”的滋味。 魏晨对自己的要求,比导演的标准还要苛刻。很多时候,杨亚洲在监视器后看完镜头,觉得效果已经不错,喊了“过”,可魏晨却会带着歉意走过来,要么说刚才某句台词咬字不够准,要么觉得某个微表情没到位,坚持要重新拍一遍。 一开始大家还能配合,可次数多了,连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私下嘀咕“有点顶不住”,毕竟高强度拍摄本就耗体力,反复重拍更是让人身心俱疲。但魏晨却完全不觉得累,每次重拍都像第一次拍摄那样投入,眼神里满是对完美的执着。 为了贴合聂曦这个在动荡年代奔走的地下工作者形象,魏晨硬是把自己的体重减到了115斤,瘦得肋骨都清晰可见。在横店拍戏的那些日子,经常能看到他凌晨三点还待在角落里,手里拿着冰透的番薯充饥,另一只手却攥着翻得卷边的《台湾省警务档案复刻本》,嘴里念念有词地背摩斯密码,硬是把枯燥的密码对应含义背成了肌肉记忆。 可他还觉得不够真实,为了还原情报人员贴身藏匿机密的状态,他特意从军事博物馆借来了真品福尔摩斯密码本,拍摄前先手抄一遍,裹在旧报纸里塞进怀里,用体温把纸张捂软焐热,就为了掏出来的那一刻,纸张的陈旧感能经得起高清镜头的考验。 这种较真劲儿,在拍刑讯戏份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追求真实的生理反应,魏晨拒绝了所有保护措施,让道具师用蘸了冷水的粗麻绳真绑实勒。当他被悬空吊起时,严重缺氧让脖颈上的青筋暴起,现场收音师戴着耳机都能听到他濒临极限的心跳声,吓得手都在抖。 后来他直接因为体力不支晕了过去,可被救下来睁开眼,第一句话问的却是“眼皮刚才抖没抖?穿帮没有?”,这股子拼劲,让原本有些“不耐烦”的剧组人员,心里只剩敬佩。 那段时间,魏晨完全沉浸在了角色里,甚至36小时水米未进。 深夜收工回到酒店,他在电梯里对着镜中憔悴的自己敬了个军礼,随后就趴在地上吐出一滩酸水。而当时有卫视拿着七位数酬劳邀请他去跨年晚会,他的工作室直接回绝了,只说“人在1949,回不来”。 这份对角色的投入,让杨亚洲都感慨,自己筹备了七年的谍战转型之作,遇到魏晨这样“轴”的演员,是一种幸运,魏晨的较真,刚好契合了他不用流量、只重实力的创作初心。 付出终有回报,当聂曦烈士的后人踏入片场,目光落在魏晨身上不过十秒钟,老人的眼眶就红了,说那个背影太像爷爷当年离家时的模样。 后来烈士家属还把珍藏的家传怀表捐给了剧组,表盖内侧刻着“曦儿平安”。最后一场戏杀青时,魏晨郑重地把这块表放进了道具尸体的口袋,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接。 剧集播出后,反响远超预期。 军事博物馆特意在台湾展厅展出了魏晨手抄的那页密码本,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前,前来献花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观众们不再把他当成转型的偶像歌手,而是通过那些他反复打磨的细节、拼尽全力的演绎,真正触摸到了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峥嵘岁月。 现在再回头看杨亚洲说的“不耐烦”,其实更像是一种带着无奈的敬佩。魏晨用一次又一次的重拍,把自己的血肉揉进了角色的骨骼里,他没有讨好市场,而是用敬畏之心对待历史、对待角色。这样的演员,或许会让剧组在拍摄时累一点,但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却能打动无数人,这大概就是“乐此不疲”的意义所在吧。 信息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