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正式发布公告!一纸公告,搅动三国商海,越南工贸部突然抛出重磅消息:正式启动对中国、印度、印尼山梨糖醇的“反倾销日落复审”。 其实早在五年前就给中、印、印尼的山梨糖醇扣上“倾销”的帽子,征着高达39.63%到68.50%的反倾销税,现在期限快到了,不琢磨怎么优化产业链,反而急着启动复审想继续征税——这分明就是本土产业没本事竞争,就想靠贸易保护的“遮羞布”蒙混过关。 山梨糖醇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实打实的工业“味精”,食品里保水、医药里做辅料、日化里调黏度,从口香糖到药膏几乎都离不开它,越南自己的食品医药企业早就离不开这玩意儿,可偏要给进口货加道“天价门槛”。 2021年终裁时,光是中国企业就得承担44.99%到68.50%的税负,印尼企业起步就是39.63%,印度同行也逃不掉52.75%的高税,这哪是反倾销,分明是给本土产业搭了个连风雨都不用扛的“温室”。 可五年保护期捂下来,越南的山梨糖醇产业还是没长半点筋骨,东南亚算上泰国的产能合计都不足5万吨/年,全是满足本地零星需求的小装置,连规模化出口的边都摸不着。 换句话说,就算不征反倾销税,三国产品靠性价比就能站稳脚跟,毕竟越南自己造不出足够的货,总不能让本土企业用“空气原料”生产吧?更讽刺的是,越南工贸部一边喊着“维护国内产业竞争环境”,一边连本土有几家能打的生产商都数不出来,所谓的“产业损害”根本没实质证据支撑。 而且,贸易保护的苦果,早就砸在了越南自己人身上,联合利华越南分公司两年前就忍不住投诉,从山东进口的山梨糖醇申报价545美元/吨,海关非要按820美元/吨计税,算上44.99%的反倾销税,成本直接飙上天。 要知道,这价格比运到加纳特马港的还高,合着越南海关觉得中国到越南的运费比跨半个地球还贵?下游企业要么硬扛成本,要么偷偷涨价,最后还是消费者为这层“保护罩”买单,可越南工贸部眼瞅着下游叫苦,照样一门心思续期征税,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按WTO的规矩,日落复审得证明“取消征税会导致倾销复发”,可越南连最基本的“本土产业受损害”都举证不了,反倾销税本是应对不公平贸易的补救措施,到越南这儿成了给弱势产业“续命”的工具。 更有意思的是,2025年9月工贸部刚发到期公告,11月就赶着启动复审,连30天的申请期都掐得死死的,生怕晚一步本土企业就暴露在公平竞争里。这种急不可耐的样子,反倒坐实了“保护罩不能摘”的底气不足。 其实越南对中国产品搞反倾销也不是新鲜事,1995到2020年发起14起只成了8起,执行率还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架不住人家执着,只要是中国能批量生产、价格有优势的,从热轧钢卷到镀层钢板都要盯一盯,山梨糖醇不过是名单上新的一员,只是这回玩得更明显,五年保护期没让本土产业学会走路,倒让贸易救济局练熟了“续期套路”。 说到底,越南这步棋走得既短视又尴尬,想靠高关税把外来产品挡在门外,却忘了本土下游产业早和三国供应链绑在一起;想靠贸易保护养出竞争力,却不知温室里长不出抗风雨的企业。 WTO的日落复审本是防止反倾销税滥用的安全阀,到这儿反倒成了贸易保护的合法外衣,要是真为产业链着想,不如把花在调查上的精力用来引进技术、扩大产能,而不是一门心思给进口货加税。 毕竟,在全球化的盘子里,靠“遮羞布”护着的产业永远长不大,反倒是抬高的成本会吓跑更多投资者,等哪天下游企业忍无可忍迁厂离开,越南可能才会明白,真正的产业竞争力从来不是靠征税征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