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1937 年的卢沟桥事变,日军挥师南下时,东京街头的民众举着旗帜欢呼。他们或许从未想过,战火会烧到自己的家园 —— 这种认知,并非近代才出现。 回溯千年,中日之间的冲突几乎都绕开了日本本土。唐朝时期的白江口海战,战场在朝鲜半岛附近的海域;明朝的倭寇侵扰,烧杀抢掠的范围集中在东南沿海。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意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主战场依然在朝鲜半岛。这些冲突里,日本本土始终处于安全地带,既不会被战火摧毁家园,也不会影响国内的生产与秩序。 这种地理上的优势,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层认知。对日本而言,战争更像是一场 “客场博弈”:赢了,就能获得土地、资源和话语权;输了,大不了退回本土,凭借海洋天险自保。 近代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依然延续了这一模式。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获得巨额赔款,本土却毫发无损;抗日战争中,即便最终战败,美国的原子弹也只是击中了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日本的核心区域并未遭受长期战乱的破坏。 这种 “战场不在本土” 的历史惯性,让日本对战争的恐惧远低于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经历战争,往往意味着家园破碎、流离失所、经济崩溃,但日本在过往的冲突中,更多是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他们无需承受战争带来的直接创伤,只需承担战败后的政治和经济代价,而这些代价,往往可以通过后续的发展逐步弥补。 进入现代,这种认知依然没有改变。日本的地理位置依旧特殊,海洋成为天然屏障,周边国家很难对其本土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时,日本依附于美国的军事同盟,拥有强大的海上自卫队和防空体系,进一步强化了 “本土安全” 的信心。 在他们的设想中,未来若与中国发生冲突,大概率会围绕台海、东海等区域展开,最多波及朝鲜半岛,日本本土依然能保持安全。 更重要的是,日本对资源和生存空间的需求从未消失。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国土狭小的岛国,扩张和获取外部资源是其长期的战略诉求。 而中国作为其近邻,既是潜在的 “威胁”,也是其想要争夺的目标。在这种诉求下,“战场不在本土” 的认知,就成了他们敢于挑衅、甚至期待冲突的底气。 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的国家,国防力量的提升、科技的发展,让 “战场在哪里” 不再由日本单方面决定。 海洋屏障不再是绝对的安全保障,现代战争的形态也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海陆战争,信息战、网络战、经济战等多种形式的对抗,让战争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 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惯性,让日本形成了 “战争与本土无关” 的错觉。但时代变了,战争的规则也变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永远确保本土不受战争影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凭借历史惯性永远占据优势。 这场看似 “客场” 的博弈,未来真的会如日本所愿吗?当冲突的代价不再局限于政治和经济,当本土安全不再是绝对的保障,日本还会如此 “不怕” 甚至 “期待” 战争吗?这或许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